正确分析基础教育面临的条件、情况,准确把握影响、制约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环境要素的走势,对于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的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切实推进基础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特点 前瞻基础教育的发展环境,首先应该“大处着眼”,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点,把握基础教育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至少包括: 1.信息化速度加快。 信息化指的是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与共享。人们常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则是指全社会各领域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的战略综合,就是要以全社会的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网络为平台,以信息应用为主体,以信息人才、政策、法规环境为依托,全面推动政府信息化、社会领域信息化。专家们认为,21世纪的科技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是信息技术,二是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学,三是新材料和纳米技术。覆盖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并已经产生重大影响的显然是信息技术,以至有人把知识经济称为信息经济。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已经成为新技术革命的带头者;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信息网络迅速崛起,已经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托。适应这样的大趋势,我国《关于制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信息化的加速推进,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网络背景下,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因地理条件阻隔的不发达地区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可以更快地普及,教育方式、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有助于效率的提高。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第二次跨越式发展(第一次是“普九”),正是着眼于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但正如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所说,教育和电讯能力只要有一次经受不住信息时代的挑战,经济增长就会来一个急刹车。教育要使一代代新人具备信息素养,教育要解决信息化所带来的知识更新的快捷性与人的吸收能力的有限性,教育需求的无限性与有效教育资源的紧缺性之间的尖锐矛盾,任重而道远。 2.全球化进程加速。 全球化是指世界不同地域及不同社会间价值知识、科技及行为规范的转移、调适及发展,从而影响到社会、社区、机构或个人的过程。侧重经济方面,是指以全球市场化为目标,以全球信息化为条件,以国际资本的迅速流动为特点,以生产的全球化为形式的经济全球化。前任世贸组织总干事鲁杰罗认为:“以要素自由流通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正在拆除全国围墙藩篱,跨越各国边界,编织一个统一的世界经济。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无国界经济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将在多年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更广泛更深刻地融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在带来许多发展可能性的同时,也提出许多新的课题。比如:人才竞争趋于白热化,人才外流将主要流向外资企业;作为消费者的中国老百姓享受到更加物美价廉的消费服务,但多年来受政策性保护的产业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其员工收入降低或下岗的可能性增加是显见的事实;伴随全球化进程,西方意识形态和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使得改进和加强德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更为突出;多种国际合作教育模式的出现,给处于弱势的中国教育带来更大的压力;人人将成为“地球村”的村民,国际理解教育、世界公民素质的培养要求都给我们提出新的任务。 3.城市化趋势加强。 城市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镇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物质文明和文化不断扩散,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转换的过程。城市化是与工业化伴生的,英国18世纪60年代发生工业革命,18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就达到50%。日本1947年至1975年,工业化水平从28%提高到36%,同期城市化水平从28%提高到75%。我国解放以后,基于特殊的历史环境,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加之户籍制度等系列措施的制约,城市化进程长期受阻。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但总体上仍然严重滞后。即以现在的江苏说,城市化水平35%左右,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40个百分点,比工业化水平低15个百分点。现在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逐步转变的进程,是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现代化三位一体的文明演变过程。这种过程对教育整体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培植和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现代城市文明匹配的教育?教育怎样抓住布局调整的机遇,主动参与城市化进程?怎样利用城市化对信息化、全球化起到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教育内容、方法的改革,更快地推进教育信息化?怎样适应城市化、城镇化所带来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构建适合城市、城镇特点的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体系?怎样更深刻地认识到城市化的社会现代化意义、文明演变的意义,更好地发挥教育在创造城市文明和提高人口素质方面的引导和辐射功能?怎样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问题,为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提供必要的牵引力?等等,都需要我们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二、体制改革的推进带来新变化 体制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它在经济社会生活的运行中已经和正在表现出关键作用,其影响重大而深刻,所以单独列出以利于讨论。给基础教育发展环境带来重大变化的体制性改革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体制转型。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总体上看,这些年来,我们正在经历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化的过程,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专家们通过深入研究认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程度已由70年代未的不足5%,达到了目前的65%左右。其中,商品市场已接近充分的市场化,达到85%以上,农业部门的市场化也达到65%,第三产业因为非公有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化程度达到80%左右。工业部门由于国有企业较多,改革难度较大,市场化程度目前大约占50%,政府行为适应市场化程度已在60%以上。(参见陈富桂、周云波《加速市场化进程,推进经济体制转型》,《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面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这场“渐进式”但非常深刻的革命,我们要认识到经济体制转型实质上也需要社会结构转型,教育必须直面这个大趋势,在坚持政府对义务教育负主要责任的前提下,以市场化为背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①怎样寻找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的结合点,发展教育产业?②规范化的市场体制建立与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如何挑起这个重任?③正如专家们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大优势也许是在自由和责任的前提下,提供个人发展的机遇,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个性,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的弄潮儿?④如何将竞争引入教育内部,加大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使公立学校通过合理竞争激发活力?⑤教育的管理者怎样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使学校更多地拥有办学自主权并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从而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冲击?正确的应答,无疑会使我们的教育强筋健体,得到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