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10日,中国大陆结束了长达15年的“入世”谈判,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而根据1992年关贸总协定组织理事会声明,在祖国大陆加入WTO后,台湾将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以中国一个单独关税区的名义加入WTO。按照WTO“自由、平等、互惠”的信条,中国入世后将会于进一步消除海峡两岸经贸交流的一些人为障碍,同时也为两岸的产业合作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两岸诸多可以合作发展的产业中,技术产业是最具有合作潜力的,大陆和台湾最容易在这一领域取得联合的发展优势。 中国大陆中低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去20年中,中国充分发挥了劳工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但是按照动态比较优势的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该国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发生比较优势的改变。经过20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也发展了实质性的变化。在劳动要素方面,反映为劳动力素质,也就是人力资本的提高,而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还是呈现出高弹性,劳动力的平均价格还是相当低廉,所以大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并没有丧失。在资本要素方面,大陆已经改变了改革初期资金极为短缺的局面,资本的供求矛盾已不突出。在技术要素方面,大陆经过20几年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过程,国民经济体系的技术含量大幅增加,虽然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大陆和世界水平还存在巨大的差距,但在一般技术产品的生产上,大陆并没有劣势。也就是说,在中、低技术产业上,大陆也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或者称之为大陆的中低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主要反映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陆的科研能力与庞大的科研工作者队伍: 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大陆R&D占GDP的比重还很小,但近些年来,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下,国家用于研发的资金在绝对数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大陆的整体科研水平还不高,但在技术产业的某些基础科学领域,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到材料技术方面,都形成了较接近世界水平的能力。大陆的科研工作者尽管相对数量上讲并没有优势,但在绝对数量上还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更重要的是,大陆在科研工作者队伍方面拥有巨大的成本优势,一个人力资本投资和国外差不多的科技人员,在大陆可能只能拿到人家工资的十分之一。 2.大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中国2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一直是伴随着外资的流入和技术的引进的。起初,大陆是直接引进国外的生产线,比如彩电行业是一个典型,在当时市场需求异常旺盛的条件下,引进的生产线在填补市场供给缺口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受到高昂的技术引进成本的约束,过分依赖引进设备的发展道路是难以持续的,于是很多大陆的企业开始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注重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土本化的改造,这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非原创性的创新活动。依靠技术的本土化改造,大陆的家电行业迅速崛起,成为国际家电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力量。目前,大陆的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始把目光放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上,越来越注重企业的研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比如大陆家电行业的排头兵海尔集团在美国的硅谷建立了研发中心,深圳的康佳集团也以股份合作制的方式在美国硅谷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 3、较低的基础建设投资成本 除了软件、网络这些行业外,大多数的技术产业部门,如通讯设备、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都需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以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而对于形成一定的生产制造能力而言,先期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可能会有很大差异,也就是一个基建投资成本的问题。决定这个成本大小的因素有设备价格、建设与安装费用等。而中国大陆目前具有门类齐全、水准日益提高的技术装备行业和基建行业,使得中国在技术产业的基建投资方面较欧美国家具有成本上的竞争优势。 对技术产品的巨大国内市场 改革开放20年来,大陆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此产生了持续增长的社会购买力,为技术产业在大陆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市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决定了中国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市场后发优势。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消费路径是“跟进型”的,所以尽管目前在美国新经济泡沫已经破灭,IT产业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局面。而中国在技术产品消费方面却是方兴未艾。从个人电脑的拥有量、电话装机量、手机持有量、互联网用户数等主要IT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量来看,中国大陆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技术产品的消费国。这对大陆技术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具有重要的需求方面的意义。 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比较优势 1、台湾资讯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 “二战”以后,新技术成果应用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变革导致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分工。台湾从50年代开始就注意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变革中替换下来的劳动密集型和新开发的产品技术。这种转移来的产业具有技术简单、加工层次少、劳动密集、低耗高效等特点,与台湾当时的资源禀赋结构相吻合,正适合台湾的经营。故此对台湾50年代的工业发展和60年代中期出口导向结构转换和经济的起飞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台湾的经济迅速实现了“赶超”,跨入了新兴工业化经济地区。7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将资源和能源消耗多的材料型重化工业,转换为高科技为中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台湾则借机发展起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并逐渐形成“进口日本岛内装配加工、出口美国”的经济循环模式。台湾在完成一定的资本积累之后,不失时机地从美国、日本引进电子资讯等高新技术,迅速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开拓,并在一些新兴高科技产业部门(主要指通讯、资讯、消费性电子、半导体、精密机械自动化、高级工业材料、航空航天、化学、制药与医疗保健、无污染纺织等十大新兴工业)呈现出竞争优势。1996年,台湾高科技产品产值达2.6兆新台币,高科技占制造业生产总值的比率为42.3%,1998年更高达43.7%。1996年高科技产品出口总值531亿美元,占总体出口的比重达45.8%,大大提升了产品出口竞争力。台湾的科技实力在全球的排序已由1993年的第20位上升到1999年的第七位。台湾的半导体工业在国际市场保有相当大的比重,另有14项电脑产品产值已居世界第一位。包括笔记型电脑、监视器、桌上型电脑主机板、电源供应器、光碟机、机壳、滑鼠、扫描仪等等。2000年台湾电脑硬件产值达450多亿美元、软件产值达39亿美元,总产值5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目前台湾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资讯科技及第四大集成电路基地,且成为国际资讯科技龙头进军中国大陆的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