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势与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经进入重要时期,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竞争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伴随着结构调整和改革深化,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问题。 (一)就业压力剧增,总量矛盾没有缓解,结构性矛盾和区域性问题突出 就业一直是我国一个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作为一个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农业大国,农村结存了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城乡每年还有1200多万新成长劳动力进入劳动大军。长期以来,我国保持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依靠经济扩张带动就业。但是,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即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所能带来的就业增长率)已经持续下降,从80年代的平均0.32下降到90年代的平均0.1左右,保持现在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每年新增就业岗位高估也只有700万左右。因此,在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布局中,所容纳的就业岗位有限。更为严峻的是,9·11事件以后,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期,对出口导向型的我国经济构成巨大影响,将引致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新增就业规模也必将大幅度缩小。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又进入就业结构加剧调整时期,多种调整因素交汇,使就业压力急剧增大。过去几年国有企业减员下来的上千万下岗失业人员正寻求再就业,近两年还有5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再就业服务中心;入世以后,对农业的冲击严重,仅考虑3%的粮食进口,也将减少农业就业机会上千万个,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在目前每年1000多万基础上还将继续增加(至少每年多增加200万);在国有经济进行战略调整和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企业将持续减员。为应对入世后激烈的竞争,优势企业的减员将扩大和加剧,劣势企业将加快退出,关闭、破产、兼并增加。根据最近对全国31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初步摸底统计,仅需要退出市场的资源枯竭的矿山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包括国有控股企业)涉及在职职工近400万。这部分人员将陆续进入市场。估计国有企业最终减员总量将达到1500万;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更大范围的企业进入结构调整时期,用人需求减少,排放劳动力增加;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应用,对就业产生消极影响,引发对普通劳动力的排斥;基层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也将向劳动力市场释放劳动力。仅仅考虑目前国有企业100万下岗职工出中心、农村新增转移劳动力1200万、国有企业新增减员300万三大因素,在5年内也将于新成长劳动力之外,至少每年增加劳动力供给1600万。在上述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即使每年只增加失业人员200万,也将使我国城镇失业和不充分就业人口达到经济活动人口的8%以上。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国将进入严酷的高失业和就业结构大调整时期。 (二)在就业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交织状态下,就业弱势群体持续扩大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中,出现企业减员增加和用人需求萎缩并行的趋势,劳动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高素质、低年龄劳动力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低素质、高年龄以及高就业期望值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上越来越没有竞争能力,呈现就业弱势群体数量急剧增加的趋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类别: 一是35岁以上的人员。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1年对10城市抽样调查结果,35岁以上下岗职工超过下岗职工总数的72%。而对这个年龄段的单位用人需求仅占总用人需求的三成。 二是长期下岗、失业者。由于再就业率低的影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长期处于无工作状态的将急剧增加。有关国家的经验表明,长期失业是他们在经济体制转轨中要面对的严峻问题。1990-1995年期间的东欧、中欧和前苏联国家,失业者中长期失业者所占比重从23%到66%不等,其中多数超过40%。在我国,随着下岗与失业并轨,这个问题将非常严重。 三是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10城市的抽样调查,下岗职工中初中文化和初级技工以下的分别占40%。由于下岗失业人员本身的就业技能偏低,再就业是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的趋势,加上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影响,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将成为一个就业困难的大群体。 四是女性下岗职工群体。根据劳动科学研究所在武汉、沈阳的调查,女性下岗职工再就业率比男性下岗职工低近20个百分点。 就业弱势群体的持续扩大,不仅造成失业率持续上升,更导致就业不充分问题突出和极高的劳动力市场退出率。武汉和沈阳的调查表明,1998年以来下岗以后一直没有工作的高达38%,而有过工作的人70%以上处于断断续续就业的状态;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20%的人退出了劳动力市场。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已经导致城镇贫困阶层扩大,成为我国消费市场内需不足的深层原因。消极的生活保障已经不能阻止这种趋势,当务之急是转向生活保障与积极的就业促进并重的政策。 (三)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趋势加剧,就业出路问题突出 “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就业问题,是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出路问题。农村就业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第一,农业就业空间不断缩小。这是人口增长和水土资源减少挤压的结果。全国600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8亩。人均耕地稍多的地方多数是北方地区,又严重缺水,产出率低。因此,有专家认为,土地基本上是农民的社会保障,更确切地说是基本生活保障,有的地方甚至连维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都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