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为信用经济,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各种制假贩假、恶意逃废债务、任意拖欠货款等失信行为仍很普遍。这就客观地要求我们必须抓紧完善信用制度,尽快形成信用体系,切实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大力提高包括公民、企业、政府在内的全社会的信用意识与信用观念,努力营造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的信用环境。温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城市,在建立区域信用环境等方面积累了较好的经验。为此,我们把温州作为信用经济课题的主要调研对象,走访了温州市相关政府部门和民间行业组织,召开部分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并把富有代表性并积累较好的信用经验的民营企业——温州吉尔达鞋业有限公司作为重点调研、剖析的个案对象。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温州治理区域信用环境、促进区域信用形象提升的做法,对我国社会信用环境的整治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信用温州建立的历程回顾 温州被称为中国的“民营之都”,温州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得到健康有序发展,“温州模式”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最近,温州市在“以法治市”的基础上提出“以德治市”,将规范的社会信用秩序作为创建载体,着手建设“信用温州”,为经济发展提供规范环境,使温州的经济发展步入更高层次。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温州的产品曾一度遭到市场的排挤,温州的信用形象曾一度遭到破坏,温州的经济发展也受到较大影响。因此,简要回顾温州信用建立的历程,对我们审视信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区域信用形象提升的具体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温州信用缺失:辉煌的历史与惨痛的教训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今温州一带从事渔猎和原始的农业生产,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分括州置温州,始有温州之名,此后,温州一直为历代路、府治所,是浙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温州人市场意识发展得较早、较强,早在个私经济被禁锢的计划经济时期,温州人就开始通过各种变相的方式从事个体经济,如弹棉花、养蜜蜂、修鞋等等走南闯北。改革开放之初,个私经济被允许在一定程度发展,具有强烈市场意识的温州人就跑到中国的角角落落,钉皮鞋、裁衣服、理发、开饭店、卖小商品等,形成了千家万户搞经济、跑市场的局面。在人们还为温饱而奋斗,商品质量差一点也很抢手的短缺经济时代,温州的产品被市场广泛接受,在全国市场中占据着很大份额,温州商品给当地的消费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为此,温州人以勤劳、吃苦、灵活著称于世,温州经济也得以快速发展。 但是,温州经济在这种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少数人利欲熏心,以次充好,以假当真,造成温州产品一度声名狼藉,温州的整体区域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其主要表现为,外地人不敢买温州产品,外地商家也不再经营温州产品,许多商场打出“本店无温州产品”的宣传口号来赢得顾客,一些地区的政府部门也纷纷对温州产品进行打假,设卡限制温州产品进入本地市场,以至于1990年国家七部局联合到温州的乐清市,对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品进行打假、整治。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当时温州的区域形象,其中形象损坏最为严重的是温州鞋业和低压电器产品。在鞋业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期,限制个私经济发展的政策松动之后,许多家庭都成为皮鞋的作坊,温州的各种皮鞋产品销往全国市场。由于刚起步时的制鞋工艺水平低、制作技术差,原材料与配套材料的档次较低和缺乏质量管理,加之少数人利欲熏心质量意识差,鞋革质量出现重大问题,以至发生了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广场的火烧温州鞋事件。温州鞋一度被喻为“晨昏鞋”,受到市场否定。在低压电器方面,温州乐清市柳市镇一度被喻为全国低压电器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基地,由于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各地纷纷砸掉了大量温州生产的低压电器产品。温州鞋业、低压电器等产品社会形象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其它产品,而且影响了整个温州的区域形象,社会上烧掉的、砸掉的不仅是鞋子与电器,而是信誉与形象。是温州在社会中的信誉与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温州本地厂商自己都不敢打温州的牌子,纷纷和外地厂商合营,打着上海、广州等地的牌子去做生意。此时的温州许多企业实际上变成了外地企业的一个加工厂,“温州”在世人心目中形成了既无质量,也无品牌,更无信用可言的形象。 造成温州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自身利益驱动上的主观原因,也有宏观环境方面的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为: 首先,这是短缺经济环境下的一定产物。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正在温饱而奋斗,市场上商品极度短缺,只要有商品便能销售,便有市场,一方面企业没有追求质量的内在压力,另一方面这也给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 其次,经济技术基础较差。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整体技术水平较低,生产工艺较为落后,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另一方面,企业资本过小,大部分温州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处于原始积累阶段,没有能力引进先进技术,而且面对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面对快速积累资本内在推动力,企业也没有引进先进技术、改造生产工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