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推进我国经 济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要推动我国的海外投资。上海作为中国的核心城市,更要加大 力度研究发展海外投资战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本文对上海企业海外投资的现状,从 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进行SWO T分析。 一、上海企业海外投资的优势 ①上海已经进入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存的阶段,具有较强的对外投资动力。 邓宁的对外投资阶段论为: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倾向于依托。1.经济发展阶段;2.该国拥 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同时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区分四个经济发展 阶段:第一阶段,人均生产总值在400美元以下,该国既不吸引外国投资也无对外直接投资 ;第二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1500美元以下,该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但无对外 直接投资;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500—4750美元,该国既吸引外国投资又对外直 接投资,但吸引投资额大于对外投资额;第四个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于4750美元,该 国 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大于吸引投资额,处于对外净直接投资阶段。 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人均GDP高居各省之首。2000年,上海的人 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根据邓宁的对外投资阶段论,上海已经处于第三阶段,对外直接 投资明显增加的阶段,具有较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 ②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上海企业走出国门,对外直接投资。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建议:一国应该对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或价值链环节实行专业化, 出口该产品;同时收缩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或价值链环节上的生产,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 其转移到国外(东道国),再从东道国进口该产品到母国;东道国因为缺乏资本、技术、经营 管理技术而导致的未能实现潜在的比较优势,从而保持母国获得贸易利益的同时,通过对外 直接投资创造新的比较成本优势。 上海和全国各地一样,目前正处于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按照小岛清 的理论,随着上海劳动成本、土地价格和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需要渐次转移那些已经或即 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就上海而言,随着汽车、电子、化工、医药等支柱产业的建立,纺 织、机电、轻工等行业都已成为即将被转移的边际产业。因此,上海有大量企业必须向外转 移,一部分可以转移到国内其他省市,另一部分可以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转移到国外,以实 现全球性生产要素合理布局。 ③不少上海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素质高,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跨国经营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企业进口和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经受了市场竞争的考验, 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均大有提高。上海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学会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和 经营领域具有相对的优势。不少上海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素质高,在吸收海外资金和先进技 术的同时,能发挥自身优势,输出资金和技术,去海外投资建厂、组建集团,在一定程度上 具备了跨国经营的条件。 ④上海构筑的人才高地决定了上海具备培育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条件,促进上海海外企业 的发展。 早在1994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上海要建设人才高地。1996年市委、市政府又从上海可 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上海构筑人才高地是当务之急。“九五”期间,上海的人才人事 工作,紧紧围绕人才高地建设,创新机制、深化改革,努力把上海建成“人才分布高密度、 人才素质高水准、人才结构高对应、人才流动高活力、人才产出高效率”,海内外优秀人才 集聚和向往的地方。 “九五”期间,上海共引进国内各类优秀人才2.78万余人,是“七五”、“八五”十年引 进人才总和的1.14倍,其中35岁以下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约占2/3;引进海外留学人 员,包括短期回国以“两个基地”和“哑铃”模式来上海服务的共有1.5万余人,使上海回 国留学人员总数占全国回国留学人员数的1/5;创办留学人员企业900多家,总投资额已达2.5亿美元;引进外国专家智力500多项、900多人次;引进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6.7万余人, 其中硕士以上研究生占近30%;人才引进,特别是引进年轻优秀人才,进一步优化了本市人 才资源结构,推进了上海的人才高地建设。 上海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说明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发显现 出来。上海构筑的人才高地决定了具备培育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条件,促进了上海海外企业 的发展。 二、上海企业海外投资的劣势 ①对外直接投资绝大部分利用自有资金,融资能力差。 目前,上海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绝大部分利用自有资金,企业也很难通过银行贷款来充实海 外投资的固本资金和流动资金,因此上海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小。据统计,上海投资的海外 企业中,中方投资平均投资额仅为57万美元,有一些海外企业的注册资本仅为1—2万美元, 为1人公司或“夫妻老婆店”。由于没有一定的企业规模和财力基础,不少海外企业难以实 现规模经营,企业仅能维持自身的温饱问题,无力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的发展受到限 制。不少海外企业的国内母公司,上于经济、技术、管理能力不足,也难以形成对海外子公 司强有力的支持,抗风险和抗应变的能力弱。国内母公司因为无足够的资金扩大海外企业的 规模,企业投资项目的后劲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