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1996年以来,我国农业增加值增长率呈下降趋势:1996年为5.1%,1997年和1998年均为3 .5%,1999年为2.8%,2000年上半年为1.5%。与此相联系,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也呈下降 趋势 :1996年为9%,1997年为4.6%,1998年为4.3%,1999年为3.8%,2000年为2.1%。统计数字还 表明,我国农业 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减小,1996年至1999年各年农业收入环比增量 分别为73元、-28元和-53元,其中1998年和1999年是负增长,说明农业收入已不再是农民收 入增长的主要来源。据有关专家测算,近10几年来,农民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在纯收入的比 重,不断地上升,即从1985年的18.4%上升到1999年的28.52%,而同期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 的比重,则分别从48.15%和11.16%下降到39.91%和7.14%。这就是说,当前农民收入的大头 和增长部分主要靠非农产业,而不是靠种植业和畜牧业。农业收入在农民纯收入构成中不断 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各类农产品的供给大于需求,而导致价格全面下跌,且其下跌幅度与收 入 增量下降幅度是同步的。它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 主要标志:一是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全面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许多农产品供给出现了 相对的暂时的过剩;二是农业发展由资源的约束转变为资源与需求双重约束。为了解决我国 农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即现有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必 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就是要解决影响我国农业和农 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的矛盾和问题。它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结构 调整和社会结构调整。应当深刻认识到,当前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在农产品相对 过剩、市场需求约束增大的条件下提出来的,不是简单地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 而是要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优化区域和城乡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要解决 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的长远发展,这是一次具有全局意 义的战略性调整。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 作为生产初级产品的农业,之所以不可能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是因为其潜在的扩张 ,在需求方面受到低弹性的限制。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中,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其 需求的强度逐渐递减,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法则。但是,不同种类的食品,其需求收入弹性 是不同的。在一定时期内,有的食物需求收入弹性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降低,而有的食物 需求收入弹性则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提高,这就决定着不同农产品的不同增长趋势。如果 某种食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意味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花费在这种食品上的比例也会 相应提高。这种食品一般是属于非最基本生活必需品。就当前居民的消费水平看,高档的食 品 就是属于这类物品。如果食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意味着消费者变得更加富有时,他 们的收入花费于购买这种食品的比例,将会逐步下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食品一般是属 于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对于超出“温饱型”的那部分消费者,大众化食品(如粮食)就具有 这种性质。消费者对大众化食品的需求之所以弹性低,是因为消费者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 摄取相当量的热能,而当消费者的基本需要量得到满足,对增添这类食品的需求与欲望,就 会很快地降下来。当消费者获得足够的热量之后,就不会再要求更多数量的这类食品,而是 开始从质量上选择。当前,大多数居民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或摆脱了生理性需求的束 缚之后,开始进入以追求消费品质量、更多地选择新兴耐用消费品和高营养食品方面,包括 从 更多地追求植物性食物,转变为更多地追求动物性食物,就是反映了这个趋势。食品消费结 构多元化、高级化,是消费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也是世界性消费结构演变的客观规律 和必然趋势。发达国家都已实现食品消费结构多元化、高级化,其中畜产品、水产品的消费 已显著超过粮食食品,成为最主要的食品。与食品消费结构多元化、高级化趋势相适应,我 国农业产业结构也必须由以种粮为主和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 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从目前看,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总体上虽处于由低层次向高层 次转变的历史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尤其是现代畜牧业还比较落后, 距离成为农业的第一位的主导产业甚远。在日益扩大的对外开放形势下,畜牧业仍然具有一 定的竞争力。目前我国国内市场的猪肉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57%,牛肉低84%,羊肉低54% ,蛋类价格也低得多,有很大竞争力。同时,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必要时可以从国外购进一 部分低价的玉米、小麦等饲料,通过畜牧业转化、增值再出售,经济效益可以数倍增加。这 就必须加快非粮食种植业和非种植业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畜牧业、养殖业的发展,使其 成为一个大产业,与此相联系,还必须正确处理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注 重发展饲料作物,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求,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增强农业竞争力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初级农产品 质量,更取决于整个产业链条,整个生产体系的发达程度。没有农业产业链条的延长以及产 品在各个生产环节的多次升值,农业经济效益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 的实践表明,粮食加工可增值1—4倍,禽畜加工增值1—3倍,薯类加工增值1—3倍;果蔬加 工产值与原料产值之比为3∶1。这就要求必须加快各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 的加工深度和转变增值程度,促进农业深层化、链条化和产业化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通过延长产业链条,使从流通中退出来的农产品,重新进入加工领域和流通领域,扩大市 场需求与容量,实现产品的更大增值。例如,玉米加工成淀粉,增值近一倍;淀粉加工成糖 类,可增值二倍多;糖类再加工成本酸类,可增值三倍多;酸类再加工成抗菌类,增值幅度 就更 大了。农产品加工越深越精,增值增利就越大。搞好农产品的储藏、保鲜、分级、包装、销 售等,增值效益也十分可观。一些瓜果,旺季价格低,又不好卖,经过冷藏保鲜,淡季出售 ,增值二至三倍。如果仅仅停留在按市场需求发展初级农产品生产,实行农贸直接结合,这 种结合充其量是低级形态的结合;大规模的商品生产以大规模市场容量为前提,而市场对 初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是很低的,从而使其在交易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而通过加工工业 作为媒介,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就会使从流通中退出的农产品,加工增值了又重新进入 流通领域,扩大市场需求,增大市场容量,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即将加入WTO交汇在一起,对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 是调整结构,不仅面向国内市场,在基本满足农产品数量的需求基础上,全面转向优质高产 高 效、增加农民收入新阶段;还要面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从 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农业结构问题并非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在“入世”背景下,某些农 产品质量不高而成本高的矛盾,会突出到无法维持生产的程度,人多地少也是个老问题,但 在 “入世”之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的紧迫性会大大提高。我国的农业与农村问题,直接 间接与国际竞争联系在一起。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资源稀缺的实际情况出发,出口 土地密集型产品(如谷物、油菜籽等)不是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的高价值产品(如畜产品、 水产品、蔬菜、水果和农产品加工等)是优势。即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的高价值农产品,并 通过这些产品的出口,换回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进口。实际上,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于 出口劳务,增加就业;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等于进口稀缺的水土资源。例如,我国消耗劳 动较多的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苹果产量占世界产量的31.8%,梨占44.4%,柑桔占9% 。而水果出口仅占我国产量的1%,占世界水果贸易量的2%,有很大发展潜力。从成本价格看 ,我国在畜产品、水果、蔬菜、特种种养业上,具有很明显的成本优势。我国的肉、禽等畜 牧产品价格,一般比国际市场价格低30—40%,如果考虑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其成本更低 了。我国的蔬菜和水果价格,也明显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日本产的红富士苹果,比我国产的 红富士苹果价格贵好几倍。从资源优势看,我国东部地区有精耕细作的传统,集约化水平高 ,发展面向海外的蔬菜生产,将会有很大的市场。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有面积广大的丘陵 和山区,有利于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出口劳动密集型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应当是我国农业 对外贸易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