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扶贫一条街 兴商扶贫两有利 北仓区柴桥镇有4.9万人口,40个行政村,是一个有一定基础的商贸老镇。但全镇村级经济发展很不平衡,1999年有21个村集体经济年可用资金不足5万元,各项事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该镇党委、政府认真总结几年来扶持村级经济薄弱村经济发展中“造血功能”不强的经验教训,确定“商贸立镇、工农扶佐”的发展思路,由镇统一规划,多方集资,建造商业用房出租,形成扶贫一条街,为薄弱村开拓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扶贫一条街选址在外延连接城市交通要道、繁华中心地段的镇北出口处,建设商贸用房63间,建筑面积5600平方,总投资470万元,由市、区、镇和结对帮扶单位共同筹资建造。预计整个工程项目在明年初可交付使用。 商业街建成后,房屋产权属政府所有,商贸用房出租给花卉专业户等。为加强管理,镇政府专门建立扶贫领导小组,对开发的扶贫一条街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租赁、租赁收入统一划拨到扶贫村”的激励机制,以此来增加薄弱村级集体收入。据初步测算,头几年每间商贸用房租赁费确定为5000元,可得租赁收入26.5万元,按现有18个贫困村分配,每村可增加集体收入1.47万元。以后随着规模扩大,市场逐步活跃,租赁费提高到每间1万元,可得收入53万元,按18个贫困村分配,每村可增收入2.94万元,从而为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固的收入来源。 盘活存量资产 增强发展后劲 余姚市小曹娥滨海村,由原杨丁、符丁两个村合并而成,有4532人,耕地4203亩。合并前,原两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户上交的土地承包款,村集体负债20余万元。 为了早日摆脱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困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去年用市下拨扶持资金3万元,加上镇补助资金2万元,回收了被抵押的原村办集体企业厂房并出租。每年收入租赁费2.2万元,村集体还认真做好承包农户土地承包款上交工作,2000年底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1余万元。同时承租企业安置了50多名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户收入。他们还对村庄实施整治,共整理出6.5亩土地。他们计划利用余姚市政府扶持经济薄弱村给予的2亩土地置换指标,再加上小学布局调整后的5亩土地,引进一家微电机企业,走工业强村之路。 招商引资搞开发 改变穷村面貌 象山涂茨镇毛湾塘,原来是由毛湾农村、毛湾渔村、东坑村联合围垦的对虾养殖塘,面积有518亩,1997年遭受台风袭击后倒塌,因这些村没有经济实力修复,一直来潮进潮出,没有经济效益。 涂茨镇党委、政府和3村合并后的毛湾村领导班子,在宁波市水产局、象山县农经委的大力支持下,于今年3月份引进客商,对毛湾塘进行加固并开发使用,总投资381万元,将其建成一个综合海水养殖基地。合同规定承包期限25年;上交村承包款第一年3万元,第二年开始每年递增2000元,承包期满后整个养殖塘的一切设施无偿归毛湾村集体所有。该工程项目在今年4月1日动工修建,预计在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 利用土地置换政策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余姚市梁弄镇实施土地置换政策取得良好效果,其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政策,搞好搬迁。根据村庄建设的规划要求,桃花岭自然村出台了农户住宅搬迁补助政策,然后运用疏导教育和经济补偿的办法,动员后山的9户社员搬迁到村庄建设规划区内建住宅,村按每间3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对房屋周围的地面作物也进行了折价补偿。为搞好搬迁工作,村里共投入资金6万元。 二、集中整理,争取指标。社员住宅全部搬迁后,村里对宅基地及周边地块实施土地整理,先用现代化机械作业,后用人工进行整理,投入2万元资金,共整理出土地面积6.5亩。余姚市土管局在核实的基础上,于去年10月同意了该村宅基地整理置换用地指标2亩。 三、用活指标,集体增收。为了用好用活土地置换指标,他们针对要求用地对象比较多的实际,经过反复比较,择优确定瞬通照明电器厂。村经济合作社与其签订了为期30年的土地使用协议,利用地处道场山的2亩山地,建造了800余平方米的厂房,村每年可收取土地租赁费近万元。对于尚剩余的净增土地面积,由村统一进行安排,解决其他私营企业和社员个人建房用地的困难。 该村为实施土地置换,先后共投入资金近10万元,宁波市、余姚市和镇三级补助资金5万元,余姚市土管部门也给予土地整理补助资金3.25万元,不足部分由村自筹解决。通过土地置换实现了村庄规划的统一,为工商企业户解决建造厂房审批土地的困难,也使村集体经济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 种植“银霜”茶叶 增加集体收入 宁海县岔路镇柴村有111户,389人,耕地面积134亩,1999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400元,集体经济几乎空白。多年来,存在山塘水库无法修、电网电视无钱装、公益事业无人办的状况。 2000年,镇党委、政府把该村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帮助该村分析了本地的资源特点,认为发展茶叶是个优势,但品种落后,势在必改。按照宁海县确定的茶叶“品牌战略”,镇政府邀请县茶叶专家多次实地调查论证,决定把20亩由集体统管的茶叶山地作为村级经济发展基地,种植“银霜”茶叶良种,建立无性繁殖苗圃。在市、县各级政府的重视下,把这一基地列为经济薄弱村的扶贫项目,扶持资金3万元,于2000年8月购进了“银霜”茶枝220万株。以后又筹集资金6万余元,为该基地添置了喷灌设施,盖上遮阳膜。为落实责任,基地建设由村两位主要干部亲自抓,经过农户的精心培育,目前生长良好。今年10月份出售茶苗,约有近22.5万元的收入,扣除成本后,能为集体经济增收1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