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进入了第三次改革的关键时期。笔者通过进村入户调查研究,提出未来农村发展战略思路,即“非农集镇化,农业市场化”(以下简称“两化”)。这个新的思路,对于解决农村中现实存在的各种矛盾,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提出“两化”的客观依据和实现“两化”的意义 1、提出“两化”的客观依据。“两化”是针对农村的现实状况提出来的,这就是离土农民、兼业农民和务农农民混杂在农村,形成了依靠产业化、发展三高农业都难以解决的四大矛盾。而“两化”就能较好地化解这些矛盾。 第一、国民经济的基础与农民不以农为主的矛盾。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时候,几乎都是以人头平均配地。在内地,每人1亩左右耕地不等,每个农业劳动力也只不过2-3亩地,一个农业劳动力一年就种这点地是不够的。随着党的政策的逐步放开和产业间的效益驱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涌入城镇务工经商,越来越多的出现离土农民和兼业农民。离土农民和兼业农民要么把地转给亲友,要么把农业当副业,只是农忙时回家突击几天。至于新的农业科学技术,无论是新的优质品种,还是现代的种值方法,他们根本不屑一顾。其原因一是费工,二是没有规模效益。目前,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工作异常困难,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人员,至多是卖卖种子和农药,少有农民聘他们干本行。没有从事非农产业的地少人多的农户,由于土地太少,在土地上也做不出什么文章。即使国家出钱进行农田改造,结构调整,也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农业的基础地位显得十分脆弱。 第二、高投入与低产出的矛盾。一家一户的土地耕作,家家户户都要制一套农机工具。农忙时,要赶农事季节和天气,又不得不雇工请人搞突击,还要开支一大笔工时和伙食费用。再加上种子钱、农药钱、肥料钱,农民种田就谈不上有多大收入了。笔者在璧山县石院镇河水村了解到,农民种500公斤稻谷的成本是340元人民币,而当时当地的稻谷市场价是360元。以亩产500公斤计算,每亩地赚20元。如果每个农业劳动力是2.5亩地,辛苦劳作6个月(3月至8月),才赚50元。至于小麦、玉米,如果加上农民每天的务工费15元,就根本无钱可赚。这种高投入低产出,是人所共知的。这里,人们自然到了发展优质产品,期望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但是,优质品首先是要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其次是价格高低还要受供求关系的巨大影响。高投入与低产出的矛盾,是目前农民种田积极性急剧下降的重要原因。 第三、产销不对路与结构调整困难的矛盾。众所周知,大宗农产品已经过剩。粮食经营部门正在为仓容发愁。农业的出路在于调整结构,但是,农业结构调整确异常困难。原来,有较多的兼业户,他们农忙时才回家务农,农闲进城务工经商。务农就种懒庄家,一犁一耙就插秧。谈不上精耕细作,他们没有闲心也不愿意去做土地上的文章。种粮是追求使用价值,为了满足个人消费,不管市场价格高低。粮食过剩仍种粮食,结构调整很难见效。在璧山县正兴镇白鹤村,村党支部书记外出参观学习,看到结构调整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在镇党委召开的农业结构调整会上,支书当即表态,调出土地200亩地来种淡季水果,但是回到村里就不能落实。200亩地几面坡,涉及到几个社几十户农民。就有那么几户农民,以“尊重生产经营自主权”、“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为由,要么不同意种水果,要么不同意换土地。镇党委的结构调整计划难以兑现。 第四、耕地少与无人种地的矛盾。人多地少是中国国情。笔者所调查的乡村,人均耕地都在1亩以下,有的社仅有半亩地,按常理,物以稀为贵,但是,在农业的土地问题上却不是这样。联产承包时是人均配地,过后提出承包期30年不变。随着人口的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土地使用权出现了与稳定承包关系的主观意愿相悖的情况,这就是种地的农民无地种,不种地的农民耕地多。有的一家5口只有2个人的地(娶妻生子未增地);而有的户只有两个老人在家,确有五六个人的地。继续稳定承包关系,起不到种放心田的作用。部分离土农民,没有精力种植自己的承包地。又不愿意把土地交给集体。务农农民一怕多承担税费,二是土地零星分散不便耕作,三是经营土地效益本来就不高,也不愿意从离土农民手中接纳土地。这样一来,离土农民也只有在土地上应付式的种庄稼,有收无收无所谓。这样,本身地就很少,大遍的良田良土处于半荒芜状态。 2、实现“两化”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非农集镇化后,割断离地农民与土地的联系,不再以农业为最后的退路。就只能在所从事的产业中惨淡经营,或只能在非农产业各部门中努力寻求生财之道。这本身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农业来说,非农产业拨离后,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民群众从农业的生产经营中获取经济效益,从而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他们不再把农业当副业,就使农业发展有了可靠的基础。加上经营者与生产者的逐渐分离,各自按照自身的规律去生产去经营;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大大增强了农业对科学技术的吸纳量和新型农业机械的吸纳量,将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