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65(2002)06-0121-03 一 世纪之交的中国,虽然承接着20世纪的思想发展脉络,但由于处在多极世界、多元话 语的总体氛围中,文化论争异常尖锐冲突、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在这之中,后现代主义 这个“像天降的一块陨石”,在“把西方文化砸个坑”[1](P489)的同时,也对当代中 国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虽然时至今日,中国还没有出现象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V》,阿兰·罗伯—格 里耶的《在迷宫中》,博尔赫斯的《国王和迷宫》,巴思的《烟草经纪人》,布里吉德 ·布罗的《过境》,约翰逊的“活页小说”,卡罗斯·富恩特斯的《怀乡的恐惧》等这 样经典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当代中国社会,更是“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等 多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并置一处,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 方面面,也就是说,20世纪末的中国已具有了后现代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语境。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登陆,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政治的民主化、文化的国际 化和消费化、技术的中心化以及全球化的世界趋势和全社会的从政治心态到商业心态密 切相关。因此,在审理中国文化时,不能不顾新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而自说自话,而 要清醒地认识到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在其西方老家,既可指称一种文学艺术特征,也可谓一种哲学或社会科学 思潮,在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艺术学、文学、美学等众多领域里流派甚多,如存在 主义后现代主义、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在当代中国,后现 代主义无论在理论创新、还是文化实践上都很难说有什么建树,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社会现象的代码,却是显而易见的。或者说,当代中国文化的确表现出一些具有后现代 主义特征的文化表征。而对于更具有时代特征的以现代电子传播为媒介的文化形态—— 电视文化来说,这种文化表征就展现得尤为突出。 如果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主旨,那就是反一切、不信任一切、 藐视一切,包括它们自己;或者再慎重点说就是反很多、不信任很多、藐视很多,包括 它们自己。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当然不能以后现代主义这支反一切的“堂·吉诃德式” 的长矛,来形容其在电视文化中的表现,但从荧屏上的各种电视文本来考察,已不仅仅 是蛛丝马迹的问题了,具体来说就是电视大众文化表征,也即在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的 合谋中,表现出某些后现代主义倾向。 二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密切相连。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把自己佯装为大众精神 的化身,标榜自己是大众的代言人、大众文化的建设者,推崇大众文化;另一方面,大 众文化的无深度、平面化和游戏性,也正迎合了后现代主义反凝重、反严肃、反深刻、 反蕴涵、追求随意性、通俗性、世俗性的文化倾向。一方面,大众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 存在符合后现代的多元主义主张;另一方面,在多元的社会、缺少确定性的文化环境里 ,大众文化正是通过后现代主义反权威、反中心、反高雅、反理性、反主流等文化主张 ,创造了貌似平等、自由、公正、真实的大众精神世界。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强调高雅 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明确分野的消失;另一方面,大众文化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消解了文化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总之,如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总结的,大众文化 成为了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模式。 后现代主义与电视文化的关系则更加复杂而凌乱,吉姆·柯林斯说:“电视常常被人 们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典范(the quintessence),而后现代主义又常常作为单纯的‘电 视文化’被加以封杀。”[2](P332)这种复杂关系的具体表现就是电视大众文化。 正如后现代主义用世俗化对抗现代主义的贵族化一样,电视大众文化用通俗化拆解电 视高雅文化的典雅化。因此,后现代主义的世俗化和电视大众文化的通俗化同样轻而易 举地“填平”了文化与大众之间的鸿沟,淡化了文化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创造了一种虚 假的亲近感。如詹姆逊所指出的:“在电视这一媒介中,所有其它媒介中所含有达到与 另一现实的距离感完全消失了,这是个很奇怪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可以说正是后现代主 义的全部精华。”[1](P469) 正如后现代主义拒绝现实主义的“典型化”、摈弃现代主义的“异化”和“陌生化” 一样,电视大众文化摧毁了传统文化的形而上规范,消解传统文化的一切惯例,陶醉于 尝试、玩弄生活时尚与风格,以生活形象之文化形式侵扰传统,在思维方式、表现方法 、艺术体裁方面主张彻底地多元化。 正如后现代主义对本质、必然等的不屑一样,作为后工业大众社会的文化形态,电视 大众文化以其平面性、游戏性,批量复制着类似快餐食品的“快餐文化”,提供给大众 可以方便易取、但不一定营养丰富的“文化快餐”。 正如后现代主义的反连续性、反整体性、不确定性一样,电视大众文化提供给大众的 往往也是一些随意性的收视感受。譬如电视剧,我们或许只记得某部电视剧的开头,另 外一部电视剧的结尾,或者一部电视剧中某个人物的片断感觉。当然,这种有如“碎片 状”“片段般”的收视,并没有妨碍大众每天晚上照样坐在电视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