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背景 中国电影的“第五代现象”(亦称“第五代电影运动”或“第五代电影人”)是一种特 殊的、强烈的、反思型的中国电影新运动。他们以反思“文化大革命”和追寻世界现代 化艺术潮流为两个基本前提,自公认的发轫年——1985年的开山扛鼎之作《一个与八个 》始,对占据新中国文艺理论数十年霸主地位的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进行 了程度不同的责疑,通过《黄土地》、《猎场扎撒》、《晚钟》、《红高粱》等一系列 标新立异的影片,廓清了电影自身的艺术属性、功能及创造规范,逐步地奠定了“第五 代电影人”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的瞩目地位。由于“第五代电影人”的突出成就, 他们成了电影学术界进行学术理论研究的新对象,对中国的各种电影艺术流派在理论思 想及观念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激发了中国电影人对电影艺术理论进行诸如“传统理论 与现代理论”、“物质现实和精神存在”、“文学性、戏剧性及娱乐性”等等涉及范围 极为广阔的话题讨论,形成了电影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传统与现代方法交融并举的 格局。而他们所采取的“走向世界”的国际化电影策略也使得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获 得了相当的艺术声名。例如,“第五代电影人”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艺谋曾被西方媒体 评为“当代世界十大著名导演”之一。 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则是当时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历程中,一起突出的新旧换代事 件。“新浪潮”运动从1959年在法国诞生,于20世纪后半叶成为电影文化变异潮流的一 面旗帜。它是在被赞誉的法国“优质电影”日趋僵化和保守的情势下应运而生的,当时 众多性格、道德、品行各异的法国年轻电影人以他们的实际行动,拍摄出了一大批精彩 纷呈、令人刮目相看的电影艺术佳作,在“新浪潮”运动的围剿下,“优质电影”逐步 消亡。由于“新浪潮”运动的出现,一时之间,“电影评论对电影创作的作用”、“没 上过电影学院能不能拍电影”、“器材的整体变化对制作的影响”、“青年电影的活力 ”、“电影变革与社会变革的互动”等问题成为法国电影界、文艺界的热门话题。在法 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电影艺术作品在今天既是电影学术理论研究和剖 析的对象,也是世界各国学习电影艺术的青年学生们的参考教材和现代部分电影人进行 创作的模仿范本。其中,获得过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特吕弗的《四百下》以及获得 过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阿伦·雷乃的影片《广岛之恋》最具盛名,是比较优秀的代 表作。 时间跨入21世纪。当年曾对法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都有过很大影响的“新浪潮运动” 在40余年后的今天,已日趋式微。昔日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干将和旗手们如今有的已 经作古,如特吕弗、雅克·德米、路易·马勒等电影大师;有的虽然健在,却已淡出影 坛处于半隐退的状态,如戈达尔到了瑞士乡野蜗居。因此,现如今要想了解当年法国电 影“新浪潮”运动全盛时期的巴黎青年主人公,我们只能从故纸堆里或泛了黄的旧电影 拷贝中,才能寻觅到他们曾经矫健的身影。尽管事实上,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在19 63年起就逐渐从“浪潮趋向低谷、运动走向结束”。 而15年前雄霸中国影坛的“第五代电影人”也在中国社会宏观经济环境和体制的制约 下,在市场经济大潮席整个社会的情势下,逐渐失去往日雄风。当年曾为“第五代现象 ”领头羊的张军钊、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及张建亚等人,目前在电影观念 走向及艺术创作方面都在改弦易辙,各自分道扬镳。其中,张军钊在拍出他的处女作、 也堪称“第五代”发轫之作的《一个与八个》后,又拍摄了商业味甚浓、自广西电影制 片厂成立以来所卖拷贝最多的一部娱乐影片《孤独的谋杀者》及心理分析电影《弧光》 ,但如今已在中国影坛沉寂多年,我们几乎看不见当年那个异常快活的“大胡子”的敦 实身影了!田壮壮在拍完被他称作是为21世纪电影观众所观看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猎 场扎撒》和《盗马贼》后,拍摄了青春娱乐片《摇滚青年》,率先宣布:“怎么开心怎 么来”,当年所说的豪言壮语“为下一个世纪的观众拍电影”变成了一种无可奈何的自 嘲。他后来甘居幕后,当上了被称为是“第五代现象”的终结者——“第六代电影人” (亦称为“新生代”)的艺术“指导员”。当然,也有不甘寂寞者,如陈凯歌、张艺谋、 吴子牛等人,他们还时不时在中国影坛乃至世界影坛做一下“弄潮儿”。还有的如张建 亚,从执导其第一部处女作时,就明确地表示了他和他的“第五代”同学们的不同。他 要拍他喜欢的、喜剧的、动作的电影。这多少与法国“新浪潮”的“弄潮儿”里维特和 夏布罗尔有点相似。作为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中坚分子——里维特和夏布罗尔, 至今仍活跃在国际影坛,他们拍摄了许多文化艺术味更浓或商业昧更足的影片。而且, 夏布罗尔后来陆续拍摄的影片中,有许多是当年“新浪潮”的特吕弗们曾强烈批判过的 “优质电影”的翻版影片,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惋惜。 二 观念 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从其本质上看,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先锋派反抗商业电影的 延续,是一个反抗成规戒律、反对制片人无理要求、反对商业明星专制,喜欢非议和责 难的造反运动。它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法国电影导演兼评论家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的“ 摄影机——自来水笔”的“作者论”理论。阿斯特吕克在他的“摄影机——自来水笔” 理论中,主张电影导演可以像文学家用笔进行写作那样,用摄影机在银幕上进行写作和 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