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杜庆春:做了转换,但是节奏没有原作那么好 最早的时候,知道田壮壮要拍这部电影,觉得很奇怪。但是我看了以后,还是觉得很 兴奋,决定应该做这件事情。我觉得中国电影的历史是不断地被打断的。这种重拍,实 际上是让我们回到自己的历史中来看中国电影的问题。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重拍本身 就是对原来作品的重新阅读和建构的过程,这种不断的阅读和建构,对每一个严肃的电 影工作者来说都很重要。 费穆的《小城之春》成为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经典,他在这个影片当中体现了一个非常 独特的视觉、视听的节奏。这是中国电影当时给世界电影的重要的贡献之一。以前的电 影摄影机不动,是一种静态的。而费穆的摄影机是动态的,他是一个极为经典的,中国 电影很难做到这么经典。这个经典的来源,得益于费穆和戏曲的关系,他以前拍了很多 舞台戏。《小城之春》这种调子是和中国戏曲有密切的关系。当然它本身还是一个非常 好的电影。它也是非常东方化的电影。他拍完《小城之春》以后,就没有继续探索,如 果继续探索的话,我不知道会呈现什么状态。《小城之春》所呈现出来的对电影认识的 程度,是有一些矛盾的。费穆的探索以后,在中国电影制作中,能直接和费穆的方式联 系上的是《海上花》,我最早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觉得费穆《小城之春》的那种探索 又回来了。因此侯孝贤做的最突出的就是,在拍《海上花》的时候,他的摄像机一动不 动。在拍电影的时候,如果摄影机一动不动的话,那对喜爱电影的人是不满足的。《小 城之春》在这方面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实验和展示。虽然费穆自己不一定觉得,也许他 觉得就应该这么拍。所以我觉得重拍《小城之春》是一件特别伟大的事情,也是非常实 际的事情。田壮壮的作品很多都是温和地站在边缘。实际上是在电影的叙事过程当中, 是通过造型的领域性表述,和阿德斯坦那一套有很大的区别。 电影如何做到叙事的现代化,田壮壮进行了很多对叙事的思考。但他的作品一直是得 不到必要的或者说深入的、仔细的研讨。其实要是回顾中国电影,最有价值的火花闪现 的时候,都迅速消失了。这个消失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外力非常暴力的打断。《小城之春》对中国电影是非常重要的。也许有一些电影人说,没有必要重拍,但是我觉得对中 国电影这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费穆的片子好的地方就是和戏曲的关系太密切了。这对重拍来说是压力最大的地方。 我们是否完全用戏曲的节奏来做这种东西。田壮壮呈现给我们的是他对戏曲的关注太少 了。如果在重拍之前去看一二十场昆曲,可能会体验到那种节奏。但是在田壮壮的片子里,这个少了。如果让我重拍《小城之春》,我会更极端,会完全把它拍得跟戏一样。 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运动过于多了,而且运动的区分不大。实际上,把费 穆的摄影机的运动造成的美感给弱化了。因为你没有区别了。我想,《小城之春》和《 海上花》不一样,《海上花》有大量的运动状态。而《小城之春》是趋于内心的,所以 说运动太多了。我觉得呈现内心状态的时候,摄影机的状态应该是极为缓慢的。费穆最 典型的就是妹妹过生日的那场戏,人的调动和摄影机配合,如果在动和静方面做好区分 ,那么这种摄影机的运动体现的节奏感会更加完美。而费穆最登峰造极的一场戏,田壮 壮做了一个转换,但是节奏没有原作那么好。但是这个片子我还是非常非常喜欢。 北京大学——李建新:不成功的改编,难体会到导演内在的精神追求 田壮壮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后的完美主义者。八十年代中后期,田壮壮说过一句让当时 的知识分子和电影人非常震动的一句话,他的电影是拍给二十一世纪的人看的。我是从 事第五代导演研究的。应该说田壮壮这一代人,是引导我们走向电影的人,我是非常崇 敬的。对于改编《小城之春》我个人的观点是非常鲜明的。我认为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改 编。原著《小城之春》对于我们来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从三个方面开创了中国电影 史的里程碑。 第一,它具有东方美学。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费穆的《小城之春》当中,我们可以感受 到非常精采的中国戏曲诗词的意境、在影片开头三个人的出场,一个人出场是一种非常 电影化的开场,在这方面,田壮壮没有去吸纳它的优势,尤其是妹妹两次推开窗户的瞬 间,可以说整部影片的底气就出来了。但是我觉得田壮壮导演将这方面忽略了。它有很 多的道具和场景的重复。像玉纹送给章志诚的兰花,在月光之中那种悠悠的感觉,几次 出现。在田壮壮影片中看不到。 原作《小城之春》镜头的横移也是非常精采,这种横移也是呼之欲出。它非常有激情 ,也有克制,克制当然不包括平板的处理。这种处理在田壮壮的影片当中也找不到。所 以在新《小城之春》中,我们期待对中国电影的新理解已经落空。 第二,费穆的《小城之春》之所以是我们公认的经典,它不仅是东方美学的产物,同 时也吸纳了40年代为止,世界优秀电影的精华,以及世界潮流的产物。所以在原版《小 城之春》中,具有现代批评的东西。那个城是一个荒原。而在新版《小城之春》中过于 写实,它有农田,甚至有水泥建筑。所以城作为现代意向,已经消失了它的功能。原版 《小城之春》最有特色的是那个旁白系统。对玉纹的旁白,尽管也有非议,但是现在看 ,这个旁白也是一个有浓郁特色的,而且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少有的表征。玉纹的情绪 ,通过旁白得到了一种非常好的传达,而在这种无所不在的旁白当中,整个故事或者说 情绪,都能够有一个统合。使得整个影片,构建成为一个整体。所以这种旁白系统的失 去也让人感觉非常的遗憾,它不仅失去的是旁白,而是失去了影片的现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