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上百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有太多的话题值得探讨,但如果聚焦于 上世纪末中国电影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特定阶段的话,那么商业娱乐 片热潮的掀起无疑是最值得探讨的现象。因为就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电影来说,商业性 娱乐性的重新认识是一种空前的“阵痛”感觉和经验摸索。特别突出的是九十年代两大 热点问题,即由1994年《亡命天涯》开始引发的直至如今写入中国电影入世条约的“进 口大片”、以及成龙《红番区》登陆之后激发的“国产贺岁电影”热潮,真正改写了中 国电影的全新地形图。 如果说进口大片还仅限于代理或者分帐盈利的表面操作层面的话,那么近几年来贺岁 电影倒不折不扣地成为了中国电影根深蒂固的创作观念。这种观念不仅仅单指如此多为 新年而拍摄的电影数量和创作态势,而更多是指配合创作而自觉形成的一整套宣传策划 、发行放映的商业理念。自紫禁城影业公司在1998年推出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以来, 贺岁电影市场总是热闹非凡、竞争激烈,不仅许多年轻导演以此为电影世界的试金石, 甚至张艺谋这样的国际级导演也情不自禁地以《幸福时光》加入行列。2002年新春伊始 ,《大腕》、《致命的一击》、《绝对情感》等近十部影片又拉开了贺岁竞争的架势。 为什么贺岁电影能够在中国大陆形成强劲发展气候呢?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全面 地考察一下“贺岁电影”。 一、贺岁片的缘起 “贺岁”只是一个关于时间概念的动宾词组,就是恭贺新春的意思。虽然这个词与电 影片种类型相结合形成名词“贺岁片”并真正出现于中国,只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 但相关的含义,我们却可以到几百年前的戏曲传统中寻找到影子。那时每当年关岁末之 时,梨园众多名角儿必定聚集一起,来一出大戏,以感谢戏迷们多年的厚爱,戏的内容 也大多是吉祥喜庆之类。各位角儿都使出看家的本领,倾力出演。这场应节的大戏唱做 之佳、场面之盛,为一年之最。出演“贺岁大戏”的艺人们对观众也是打心眼儿里的感 激和酬谢,因此他们不仅比平日演得卖力,而且票价还减半,深受戏迷们的喜欢。 在电影中,首先出现“贺岁”这么一个词儿是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好莱坞。对他们而 言,电影的旺季主要集中在每年暑假和圣诞这两个档期。原因在于在这两个档期被“释 放”的青少年是好莱坞眼中影片的主要观众来源。在这两个档期中,后一个档期因为涵 盖有圣诞节和元旦而有着突出的优势。好莱坞的制片商们当然不会放过这个争取巨额票 房利润的大好时机。因此,每年的圣诞前后,他们都会专门针对广大观众的口味绞尽脑 汁,动用巨大的资金和高科技,邀请一大批大牌明星,制作一些轻松、娱乐性强的影片 来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这就是所谓的“贺岁片”。 因此可以说,西方的“贺岁片”只是电影从业人士利用圣诞节前后的特殊新年时段来 推出好看耐看的电影,目的只是为了在这个时段能够回收高额的经济票房。它的“贺岁 ”只是一个特殊市场档期的概念,“贺岁片”的称呼也仅仅局限于一种市场操作理念。 而到了中国,特别是大陆,这个名词的含义则具有了一些独特的意义。 二、中国贺岁片的发展流程 中国的“贺岁片”概念最早应该出现在香港。有着“东方好莱坞”美称的香港电影, 它在世界电影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九十年代中后期香港电影开始没落),其操作模式 和市场理念与好莱坞最为接近。每至年关,香港的电影从业者也都会为观众定做几部贺 岁片,诸如《花田喜事》、《大富之家》、《满汉全席》,这些都是为中国观众熟悉的 贺岁作品。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明星们不计报酬,倾情演出,即使最小的配角也由大 明星担纲主演。片中更少不了剧组成员集体亮相向观众拜年道贺,温情融融、喜气洋洋 ,可见演员与观众的鱼水之情。这一点,香港贺岁片与好莱坞纯商业利益有着明显的不 同,在动机与思路上与旧时的梨园艺人一脉相承。 内地贺岁片的概念最早出现是在1993年,是中国电影吹响改革号角的第一年。当时中 国第一次引进10部进口大片,给当时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打了一剂强劲剂。这些大片中 ,就有后来被称为内地电影市场“贺岁片”开山之作的影片《红番区》。该片由著名动 作明星成龙主演。在香港,由于成龙巨大的票房号召力,成龙当时所在的嘉禾电影公司 每年都会在元旦左右为成龙的影片让路,成龙的影片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每年元旦期间的 压轴大戏,以此来刺激票房的增长。在内地引进《红番区》的同时,也引进了“贺岁片 ”这一概念,并且为内地的电影从业者尤其是市场操作人士所重视。 “贺岁片”在内地真正落实,还得益于从1992年开始的中国电影体制两次改革的大环 境。当时的电影制片、发行、放映模式逐渐放开,经营更加强调自主性,行业的主动权 也更多的下放。因此,电影的商业性开始摆在了电影人的面前。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 “贺岁片”在制作与发行、放映三个环节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贺岁片真正在中国内地大张旗鼓的制作并吸引众多的注意力,应该从1998年开始。其 始作俑者就是冯小刚。当时紫禁城影业公司和冯小刚推出了《甲方乙方》,并夺得3000 万的票房,轰动一时。此后两年,冯小刚与紫禁城影业公司又接连推出《不见不散》和 《没完没了》,虽然票房连连下降,但冯小刚依旧坐稳贺岁片的头把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