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 I 01 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26(2002)01-0166-09 关于“后现代”,在中国已有许多介绍和阐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学术界又出现了一系列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走向直接相关的“后”概念:诸如后新时期、后殖民化、后国学、后美学等等。在各种语境中,电视艺术又不断被人们作为最典型的后现代文化现象加以评论和分析。而近几年来,学术界关注的话题又从“后现代”转向了对于“现代性”的探讨,这似乎又在向人们证实着利奥塔所言:后现代是现代主义之初期的合理性。而实际上,在理论界(更不用说在大众文化中)至今对“后现代”的认识仍是较模糊的,一说“后现代”就什么都是“后现代”的,或什么都不是后现代的,这样势必会导致出现理论上的混乱。为此,笔者认为必须先廓清“后现代”概念及其内涵,才能对中国当下的文化转型、理论话语转型作出恰当的解释,也才能进一步具体地分析后现代对当下的电视文化,以及各种时尚性的游戏、娱乐等的影响和作用。 三、处于“后”语境与“信息”社会中的中国电视文化 诚然,中国今天所呈现的各种文化现象并非都是后现代的。在文化转型的当下,既有传统的、前现代的,也有现代主义的和后现代的。即一方面主流文化、国家意识形态仍在强调现实主义的作用,现实主义本身也并未已经走向彻底衰落。另一方面,我们在尚未好好消化现代主义时,又紧接着迎来了全面商品化了的市场经济和后现代的视觉文化的巨大冲击,这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模式,又必然会产生接受心理的悖反特征。而在各种后现代现象中,电视无疑是最具代表性和最典型的当代视觉文化。不只是因为电视的覆盖面、影响力极大,而且,电视的快速反馈和商品意识的强烈表现欲,也使得当代人对它产生了一种依赖性,即当代人在其世俗生活中已离不开电视文化。 在今天的电视中,除了新闻外,几乎所有的栏目和电视艺术,尤其是电视广告,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后现代”的渗透。这就出现了一种似乎是在同国际接轨的“中国式后现象”,如电视广告中的影像拼贴、跳接式组装,自女性内衣、化妆品直至各种饮料、汽车、购物推介中的“性感”、直观的视觉呈现;又如电视剧中的“戏说”、解构历史、消解崇高;再如,游戏类节目中的调侃、说笑、逗乐,引进周星驰式的“无厘头”,或将一个典雅的词汇,一段经典的话语、图象插入游戏式的嘲弄。凡此种种,都使当下电视的世俗化、大众化特征,无可避免地呈现出零散化、虚幻性和无深度指向。这当然可能投“新新人类”们之所好,同时也如实反映着一定的时代特征和现实生活的某些方面。但却使得许多习惯于接受传统教化模式的人们不知所措,却又在事实上离不开它。因为一旦离开了电视,则不仅信息传播滞后,而且当代人仿佛就会出现一种与现实生活脱节或剥离的状态,如是,他自己也似乎成了一个穿着时装的活化石。 毋庸置疑,除迅速获得最新消息外,看电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休闲和消遣,人们在电视荧屏前既可获得各种知识和信息,如了解政治和时事新闻、国内外重大事件、事变,当下的经济发展、股市行情,交通、旅游、气象、购物等各种与大众世俗生活攸切相关的消息,还能享受到各种高雅艺术、时尚娱乐,如优秀的影视艺术情节剧(片);电视曲艺、戏剧;电视散文、电视音乐,MTV、各种流行艺术及明星排行榜等等,从而获得一种精神的,同时也是肉体的放松,或是得到换一种“口味”的调剂。如紧张的工作之余看看足球,参与轻松的游戏,欣赏一部老电影、新电视剧等等,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加之图象比语言更直接、更具体、更生动,又无需深思熟虑,所以它也必定更迎合大众的需要。电视是大众的文化,它本身又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所以,一旦开放,西方的各种新潮流、新形式就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大众对文化艺术的再认识,加之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当下电视的重组就必然会打上各种后现代色彩的烙印。尽管有些人对消解崇高、零散化、无深度等嗤之以鼻,但也应看到“后现象”的解构模式之存在,只是当代影视发展的一个方面。另方面,“后工业社会”的别一种称谓即是“信息社会”。众所周知,在今天,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就应实现信息化,即要在国民意识中植入全球正在朝信息化方向发展的观念,并使之变成一种共识,转而成为人的思维方法之一个部分。 20世纪50年代前,当中国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西方的工业化已基本完成。与之相适应的是,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电视文化,基本上属政治-教化模式和计划经济状况下的宣传工具,其审美流向的基本表现,是以简单理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为前提的通俗文化和媒体报道,电视艺术所推崇的,也是以理想主义为主的崇高、革命和充满斗争激情的各种类型模式。50年代后,我们的工业化尚未完成,西方发达国家又进入了后工业社会,进而向信息化拓展。80年代以来,为跟上世界潮流,中国的电视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开始注入新的审美方式,从文化反思、人性回归、批判现实主义,到转向今天的新现实主义、各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多种审美因素的互渗和合一,娱乐化、游戏化,解构崇高、纪实性的平民化等多元共存已成既定事实。应当看到,这其中,信息的传递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信息本身就是不稳定的、可变的、可多次使用、不断增值的一种存在方式,在后工业社会中,知识不断更新,旧的信号不断被新的信号所替代,如是,信息自身也就无所谓中心和深度,而反倒是与商业动机紧密相连的。诚如控制论者艾什比所言:“信息就是变异度。”这样,后工业社会中的泛信息化就必然会形成文化和艺术中的消解、变异、无中心和复制,同时也必然会染上商业动机的印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任何一种电视栏目都离不开广告的插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