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跨入新世纪,融入WTO,引发出种种话题与预想:挑战与机遇并存,喜忧参半等等 。虽然对中国电影表演而言,也是亦喜亦忧,然而却是忧多于喜,特别是从宏观上进行评价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引发出“表演忧思”的话题。 电影表演之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电影表演本体美学的确立,及日趋独立的影视表演理论的建立。经过第四、五代, 直至当代导演的影视实践,特别是在电影本体学与新观念指导下的表演创作实践,以及电影 表演理论和评论界的研讨,出现了符合电影表演美学,更具电影表演魅力的影视表演形态。 克服了多年困扰影视表演的虚假、概念、舞台化的顽疾。为影视表演输入了新鲜血液与新的 表演观念。特别是近期当代一些年轻导演拍摄的影片,这些鲜活、具有生活实感的人物形象 的塑造,大大推动了电影表演美学的发展进程。如《那山 那人 那狗》、《网络时代的爱情 》、 《不见不散》、《非常夏日》、《一个都不能少》、《爱情麻辣烫》、《一声叹息》、《我 的父亲母亲》、《洗澡》等体现了电影表演本体的觉醒,以及掌握电影表演美学的自觉与成 熟。 其二、电影表演美学在新时期的一个突出成果即“人物落地”,影片与表演走向生活化、 世俗化、平民化。涌现出一批表演新人,突出体现在主旋律影片的表演与人物塑造(包括领 袖人物的塑造)走出理想化、概念化的误区,实现了质的突破,塑造了一批鲜活的、具有美 学价值的新鲜的形象。如《焦裕禄》、《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横空出世》等 ,告别了“高大全”的时代,摘掉了英雄的光环,更具普通人的品格与“这一个”的独特性 格。特别是在一批重大题材影片,如《西安事变》、《孙中山》、《周恩来》、《开国大典 》、《长征》等影片中,领袖人物的刻画走下了“神坛”去掉了“光环”,成为百姓所喜爱 的 “普通人”。形象创造逐步从“形似”走向“神似”,取得可喜的成果。普通人物的塑造也 更具“生活实感”,更富“时代气息”与“艺术魅力”。我国影坛长廊上出现了一批鲜 活而典型的普通人形象。如《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本命年 》、《那山 那人 那狗》、《黑眼睛》、《漂亮妈妈》等。这些鲜活、具有生活实感的人物 形象的塑造,大大推动了电影表演美学的发展进程。 其三,多元的创新影片带来了多元的表演风格,开拓了更广阔的表演路子。不同样式、题 材、风格的诗化影片中更具诗化的表演,如《周恩来》、《我的父亲母亲》、《横空出世》 ,再如《非常夏日》人物塑造中对“生存状态”、“心灵情境”的着力刻画;《蓝色爱情》 中对“形体表现力”及“形体形象的探索”;《不见不散》、《洗澡》、《谁说我不在乎》 对黑色幽默喜剧表演的探索;《有话好好说》对荒诞喜剧表演的探索;《一个都不能少》中 对纪实风格表演及非职业演员表演的探索等,丰富了银幕表演。 “之喜”还可以列出四、五、六,然而,本文在此主要探讨电影表演之忧,不再继续罗列 。 “演员时代”之失落 在中国电影跨入新世纪之际,忧患意识促使我们疾呼“演员时代”的回归。 谢晋导演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讲学时说过:“当前最大的危机,最大的忧虑是演员不像 演员,不务正业。”现在,不少年轻演员张口不会说话,更不用说台词的性格化处理、潜台 词的开掘,有的连正音还没解决。他们缺乏形体锻炼,缺少可塑性,不能像舞蹈演员那样天 天练基本功,像乐器演员那样天天弹奏练习曲,表演时往往仅仅展示本色的“漂亮”,或对 观众搞“形象的疲劳轰炸”,重复自我,谈不上性格的再创造,更谈不上灵魂的塑造。 在此,很有必要重温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对演员创造的论述:“他的表演是创造性的,天 才 的。他不是作者(导演)的助手,而是在创造角色中与作者(导演)相称的合作者。”表演艺术 家、演员在演出艺术中的地位、价值是不容置疑的,特别是在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中,梅兰 芳、周信芳、荀慧生、马连良、严菊朋、盖叫天等,他们以其卓绝的演技和艺术修养赢得社 会地位和观众的热爱。其艺术地位甚至超过编导,人们进剧场是去欣赏“角儿”,为的是欣 赏表演艺术家的表演艺术。他们充分体现了表演的艺术价值(这和影迷欣赏明星,当下年轻 人崇拜赵薇有质的区别)。更值得尊敬的是,他们中的许多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艺术技巧与造 诣,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流派。如“梅派”、“麟派”、“荀派”、“马派”、“言 派”等等。(遗憾的是我们的话剧、影视演员还未能以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形成流派。卓别 林 的独特风格值得称道。)梅兰芳先生甚至扬名世界,成为世界三大演剧流派“梅派”、 “斯派”(导演、表演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派”(剧作家布莱希特)之一。那个时 代是戏曲辉煌的时代,也堪称“演员时代”的辉煌。 回顾电影表演的历史,我们能更深地感受到表演艺术与演员在演剧艺术中的地位、价值, 也能更深地感受到“演员时代”的失落及其带来的危机与忧患意识。默片时代的阮玲玉、胡 蝶、金焰,三四十年代的赵丹、石挥、蓝马、舒绣文、白杨、张瑞芳;50年代的崔嵬、孙道 临、李默然、于蓝,以及其后的“22大”影星(50年代,我国影院挂了不少外国和前苏联的 著名影星的照片,周总理发现后提出,我们也有不少受观众欢迎的表演艺术家,为什么不挂 我们自己的,于是60年代全国各地的电影院都挂上了22张赵丹、孙道临、谢添、张平、于洋 、张瑞芳、上官云珠、祝希娟、田华、王晓棠等电影明星的照片);七八十年代的杨在葆、 许还山、王铁成、斯琴高娃、潘虹、刘晓庆、陈冲、张瑜,及其后的姜文、葛优、张丰毅、 王志文、李保田、李雪健、陈道明、吕丽萍、奚美娟、巩俐,再其后的徐帆、许晴、蒋雯丽 、宁静……直到目前当红的周迅、赵薇、章子怡等。其间还有许多艺术功力深厚的话剧演员 ,如于是之、朱旭、李默然、刘文治,年轻一代有濮存昕等。从这一中国电影明星的发展轨 迹中可以看出。当年的老演员如赵丹、石挥、以及于是之等等,具有多么深厚的文化艺术修 养及纯熟的演技。就是到七八十年代的斯琴高娃、潘虹,也都是具备有雄厚的艺术实力,他 们表演艺术的跨度(塑造各种性格的可塑性)与深度都是有目共睹。其后涌现的姜文、葛优、 张丰毅、王志文、李保田等等也用他们众多的艺术形象体现了他们表演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