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女士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电影和文化研究。日前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馆 发表演讲,畅谈了对于世界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走向的看法,忧虑之情溢于言表。以下是她 的部分观点摘要。 新主流电影的三种类型 近几年,中国电影界的新主流电影有3种类型:一种是以表现小人物、普通人的苦涩柔情为 主 题的低成本、小制作的影片,故事以情动人,让观众流泪,而又觉得心里暖融融的。这种借 鉴伊朗电影成功经验的影片模式,可称之为“阿巴斯效应”。张艺谋执导的《秋菊打官司》 、《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属于这一种。此后,一些类似的影片相继问世。 第二种影片被称之为“北野武效应”,其特点是故事曲折,有温情,加上一点暴力、荒诞 ;还有“王家卫效应”,这都给年轻影人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中国电影中的“冯小宁现象”。由冯小宁执导的影片《红河谷》、《黄 河绝恋》、《紫日》等引人关注。这些影片的共同特点是:旖旎的风光、异域的景观、中外 影星的阵容和与中国历史相关联的故事情节。这无疑是中国电影的一种创新,但在某些内容 的处理上,值得商榷的地方不少。 第三种是冯小刚的贺岁片,他是新主流电影的主要代表之一,电影有《甲方乙方》、《不 见 不散》、《大腕》等。我认为,冯小刚具有平民意识,懂得中国广大观众的市民心态。他有 市场意识,说明他尊重投资者,这很难得。但不足的是,在我看来,他的影片有点“俗”, 艺术品位有待提高。 好莱坞与世界电影的单一化 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这构成了世界 文化的多样性。由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依据他们经济、科技上的强势,在倾销其物质 产品的同时,也将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品推向世界各地,造成一些弱势国家电影业的逐渐 凋零,甚至消亡。其中一些国家的电影业为了生存,已经或正在模仿好莱坞。好莱坞电影是 纯商 业的,它的宗旨就是赚钱。从全球看,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商业化了。 电影是法国人卢米埃尔于1895年发明的,因此作为这门艺术的诞生地,电影一直让法国人 备 感骄傲。但近年来,由于受到美国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法国电影陷入低谷。在巴 黎最繁华的香榭丽舍大街上,随处可见美国大片《哈利·波特》的电影广告。即使在西非的 马里这样一个贫穷的国家,我随意走进一个录像带商店,看到的也几乎全是美国的影视录像 带。 电影是一种全球性的艺术。列宁曾把电影称为最重要的艺术,认为它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 , 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很强、很广泛的影响力。可悲的是,它的发展一向体现的是富国的意 志,早先是欧洲,现在是美国,世界电影业呈现出一种清晰中心和模糊边缘的格局,并且单 一化的局面越来越严重。 近几年,我有幸参加过多次国际电影节,很少看到令人激动和耐人寻味的作品。我认为, 电影这门艺术正处于急需抢救的危机之中。 就中国电影而言,挑战大于机遇 “入世”之后,中国必然更深地融入全球一体化体系,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也意味着 包括中国电影在内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必然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就中国电影而言,挑战要大 于机遇。 我不怕被人说成“乌鸦嘴”,我要说,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并不乐观,并且愈来愈处于危 机之中了! 1995年以后,好莱坞影片进入了中国的影院。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电影得救了,我认为 这 种想法太幼稚,因为事实证明,好莱坞进入哪个国家,哪个国家的电影就萎缩,连法国 这样的电影大国,都受到好莱坞的巨大压力。另一种说法是,它给中国电影带来了活力,这 也是 幼稚的想法,世界电影从来没有什么“公平竞争”可言。 从最近的一些事可见端倪:陈凯歌到好莱坞拍片了;冯小刚这个支持中国电影与好莱坞抗 争的大牌导演,也被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请”去了。 应该说,中国电影在近年所做的积极探索,有成功,也有教训。不过,我还是要提出:不 可小看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冲击,不然,中国电影就要成为又一艘世界电影的“冰海沉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