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电视作品交易中明显出现了奇异的“期货”现象,引起了传媒的关注。所谓电视期货 是指非现成完成形态的电视成品的概念购销,一些没有成品只有故事或还未完全杀青的作品 ,只因为是名人参与而被预先订购,显然,这明显体现了商业社会对电视创作的影响。 电视剧期货是近年出现的现象,在2000略显气候,无须证明,期货的兴盛是商业因素的渗 透体现,说明艺术的商品化的程度,就某种意义而言,艺术似乎沦落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 电视剧的大众意识的增强。期货的背景是现阶段大众文化的必然结果,即艺术越来越“世俗 化”和现实化,曾经趾高气昂的艺术屈就于大众文化的选择,被收视率的指挥棒支配,未必 绝对就是坏事。由于现在的文化领域已不能纯粹用艺术的规律来衡量,单纯的艺术理论已无 能为力分析,电影需票房,电视靠收视率,其他艺术演出讲上座率,完全是一种市场化 运作模式。而电视艺术商业化、市场化的根源在于大众欣赏需求这个潜在的消费市场。如果 说过 去从艺术水准的优劣、主题的深刻与否评判电视作品的好坏的话,现在的电视剧则以满 足大众欣赏的心理和符合现代时尚为成功标志。由于受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和社会时尚的引 领,电视剧制作和播出单位只能去抓明星、抓名导,去拍轻松搞笑的历史剧和娱乐剧,以投 合大众的欣赏趣味。制作和播出的剧目完全以大众的喜好为出发点,这从艺术角度无疑是十 分缺憾的事,但从电视剧切入市场来说又很必要。同时,“电视期货”热卖,显示了电视业 的另一种市场化走向:电视台由于机制和视野所限,越来越靠社会上的制作机构,逐渐和这 些机构形成一种双向选择关系。“电视期货”的热卖是电视艺术商业化运作的集中体现,是 电视传媒业市场化进程加剧的客观反映,有其现实的、社会的合理性。 但艺术作品是需要实践锤炼的,观众至少在看到一部完整的作品后,才能判断其优劣,而 “热卖”的电视剧完全是在一个提纲、一个明星组合、一个故事框架、一段“片花”的情况 下,靠炒作进入市场,显然有泡沫色彩。从艺术的角度看,期货不是符合艺术创作的本质规 律的。期货的渐热现象,会带来盲目跟风。而热卖的电视剧绝大多数是娱乐性、大众快餐式 的东西,很少有在艺术上经大浪淘沙般沉积下来的精品之作。进一步讲,当这种期货热卖成 为一种时尚的时候,观众受传媒的影响会越来越缺理性,从商业运作的角度看,制作和播出 单位会越来越功利,结果将导致精品难觅,长篇“注水剧”泛滥。艺术的失落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当然清楚,在电视现有创作机制和大众文化需求的背景下,这种“热卖”现象会持续 很长一段时间,这也是电视艺术市场化进程式中正常的一步。虽然应当理性地批判和反思, 但不能人为地改变它。面对“热卖”,电视管理部门应当宏观监控和引导;舆论界应当理性 、公正、冷静地分析、思考,进行批判性监督,允许多种声音并存;观众应提高欣赏品位, 共同致力于艺术品商业化运作中优胜劣汰市场机制的完善,使“热卖”的作品真正成为艺术 上的精品。 从电视期货现象中引起我们关注的主要是,在商业规律和文化艺术创作规律之间,问题何 在,应当把握什么? 艺术判断的失误是必须注意的。创作毕竟是艺术规律起作用,没有艺术的结晶,成品的商 业价值无法真正实现,建立在商业价值之中的是艺术的基础,本末倒置的结果肯定是失败。 期货现象的背后是电视呈现的急功近利状态,虽然电视依然是国家宣传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显而易见的趋向是务实、争夺观众。比如电视传媒愈来愈看重收视率,收视率当然是衡 量节 目的刚性指标,有多大的收视率意味着吸引力的大小,所以,把收视的高低做为节目的衡量 尺度是有一定道理的。期货的潜在意识就是预期其收视率,面临激烈的节目竞争,收视率的 高 低预示着节目的受众数量多寡,而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节目的重要与否,进而又有广告的 受众面丰盈与否,以至于广告收入的升降等等。收视率当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所以,收视 率对于电视台的节目生存有决定影响,重视收视率有充分的正当理由。但为了收视率,已经 上演了节目撞车,以至某一时段20余家同时播出一个电视剧的奇观现象,弊害人所共知。既 浪费了时间资源,也暴露了传媒共同的缺陷。在激烈竞争的时代,抓取观众肯定是对的,但 没有个性的创造,永远不会创造出自己的品牌与天地。不能完全以收视率为取舍的标准,是 因为电视传媒的天地很大很大,似乎不属急功近利的新闻等节目照样有很高的收视效果,而 赢得观众的电视娱乐需求仅仅是其诸多功能之一。比如,即便娱乐节目都有较好的收视率, 却未必就有较好的收视“效果”,作为国家宣传机器的一部分,电视节目肯定要有宣传教育 的功用,某些节目的偏重教化也在义理之中。事实也证明一些宣传重大政策的节目,比如香 港回归、黄河小浪底工程等和近年英模人物的事迹报告、报道等节目都获得很好的收视效果 。而且节目性质的不同决定收视率的标准也是相对的 ,有的节目不能简单的以收视率来衡定其价值,何况节目时段的设置本身无形地增减了 收视的人数。问题还在于,当代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欣赏口味的多样化使一统合一的传统 大大改变。面向未来的传媒需要戒除急功近利的弊端,认真研究获取观众芳心的秘诀。要意 识到电视屈就“娱乐需求”的心理实际是短视,世纪末电视人在频频改版、转换面孔以讨好 观众 的“充分理由”后面,是不是在过分的委曲求全?我们当然要以观众的需求为上帝,因而适 应大众文化时代的节目也理当以百姓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制作,但电视节目俯就时潮的趋向未 必就是真正的切合广大百姓的心理需求,应当冷静地沉下心来想一想,什么才是电视应有的 品性、什么才是电视台赢得观众好感的本质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