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牧之早期舞台演剧生涯 中国电影史学家程季华先生在会上对于袁牧之先生在1935年之前的舞台演剧生涯作了介绍 。程季华先生说,袁牧之先生在35年之前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舞台演剧生涯。这对于袁牧之先 生以后的从事电影工作,并且同时在编剧、演技诸多方面都卓有成就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程季华先生说,袁牧之先生是个多才多艺的多面手,而且有多方面的经验。这和袁牧之先 生早期的艺术生涯有很大的关系。他念书时就参加了当时在上海很有影响的中国戏剧协社。 当时的社长是应云卫,成员有中国的戏剧大师欧阳予倩,还有当时刚从美国哈佛大学回来的 洪深先生。洪深带回来许多正规的排演制度;从戏剧协社开始有了男女合演——过去中国舞 台上的演员只有男演员,女角色也由男演员扮演,洪深破掉了这个规矩。这些大师在戏剧艺 术方面的成就和经验给了袁牧之很多启发,对袁牧之以后的艺术生涯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袁 牧之对艺术对艺术家一直很重视。他后来进了东吴大学,参加了辛酉剧社。这个剧社发动了 一场“难剧运动”——演很难演的戏。比方演契可夫的《万尼亚舅舅》,演《狗的跳舞》。 那时候,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还没有介绍到中国来,但是,袁牧之为了演好戏里面的角 色,就到当时俄罗斯人聚居的地方去体验生活,到俄国的餐馆去观察俄国人怎么样说话。而 当时他只有十八岁。这种对待艺术的认真的一丝不苟的态度影响了他的一生。 他很早就开始写剧本。大概在1928-1929年,他写过八个独幕剧,其中有四个独幕剧(像《一 个女人和一条狗》)整剧都只有两个角色。构思巧妙,语言俏皮。 袁牧之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仅在表演和剧本方面,而且在改编方面也很有造诣。他曾改 编了《巴黎圣母院》。准备自己在里面演钟楼怪人。遗憾的是“12·8”战争爆发以后,这 个 戏没有能够上演。袁牧之很喜欢这个剧本,尤其喜欢里面的钟楼怪人这个角色。袁牧之觉 得,在这个角色身上,不仅可以表现自己的演技,还可以表现自己的化装。他还改编过 鲁迅的《阿Q正传》。鲁迅的这部小说以后田汉、许幸之、陈白尘都改编过,建国以后也改 编过。但是袁牧之是最早改编《阿Q正传》的。因为当时他已经接触了地下党,已经和左翼 作家联盟有联系,他接受戏剧大众化的观点,用方言来改编小说《阿Q正传》,而不是用普 通话 来改编。当时还发表在上海的报纸上。袁牧之还给鲁迅写了信。鲁迅当时就回了他的信,很 称赞他的改编,说袁牧之的改编把自己其他小说中的人物——像未庄、鲁镇中的其他的人物 都放在《阿Q正传》里面。鲁迅说你这样改编很好,丰富了小说的人物,丰富了未庄。但是 鲁迅在信里谈到袁牧之用方言改编这一情况时鲁迅说你用方言改编我看不懂。程季华先生以 后 曾经问过袁牧之,鲁迅为什么看不懂,袁牧之说,他自己是宁波人,鲁迅是绍兴人。“鲁迅 用的是绍兴方言,我改编用的是宁波话。”当然鲁迅看不懂了。袁牧之说完就笑了。当时还 发表了阿Q的画像,袁牧之发表的阿Q的形象戴的是一顶瓜皮帽,鲁迅说不对,阿Q不戴瓜皮 帽,阿Q戴的是毡帽。 袁牧之同志对化装很有造诣。袁牧之同志看过很多电影,对20年代西方优秀的电影演员十 分熟悉。他研究揣摩他们的演技,从中吸收养分。他发现,除了他们的演技,其中还有一个 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很注重化装。袁牧之认为我们的戏剧艺术要上去,也要注意化装。袁 牧之为之化了一年多时间研究化装,并且写了一本书,提出除了面部化装以外,还要注意形 体化装,气质化装,声音化装。他不仅写在书里,而且在自己的实践中身体力行。当时袁牧 之 年纪很轻,声音很尖,为了演老年人,就在声音上狠下功夫。袁牧之把“难剧运动”中对于 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延续了下来,并且把这种精神运用到现实的题材中来。像演《五奎桥 》,这是一个表现华侨青年爱国救亡精神、鼓舞中国人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剧本。袁牧 之在《五奎桥》中演老年人,白头发白胡子,地主乡绅,手指甲很长,讲话的声音也大变。 洪深是当时复旦大学的教授,对袁牧之是很熟悉的。洪深去看《五奎桥》的演出,当时居然 没有认出来上面的老头是袁牧之演的。后来洪深跑到后台去,一看居然是袁家来(袁牧之), 深深被袁牧之千面人的演技所折服。 另外,程季华先生还提到一件事情:当时的延安电影的两台摄影机——一台16毫米和一台35毫米摄影机,都是袁牧之带到延安去的。当时周恩来派袁牧之到香港去买机器,廖承志帮助袁牧之买了16毫米的机器。回到重庆以后,总理介绍袁牧之和伊文思见面。就是在这一次 ,伊文思把35毫米的机器送给了袁牧之。还有几千尺胶片。袁牧之当时真是喜出望外。 中国电影的重要奠基者 宁波汕头大学文学院院长发言认为,首先,袁牧之是中国电影一位非常重要的奠基者,并 且从电影创作和表演艺术角度提出三个基本观点: 1.抓住戏剧冲突表现人性的弱点。袁牧之既是一个电影艺术家,又是一位电影的领导者, 在早期就写出多部独幕剧。在写作上,独幕剧的写作难度尤其大。袁牧之抓住戏剧的核心— —冲突问题展示矛盾,揭露人性的弱点,反映社会的不公平。既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又抓住了 戏剧美学的基本特征,所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2.悲剧艺术的成就。这是美学范畴的悲剧问题。在当时这个时代,袁牧之的作品中既有受 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连起码的生活都不能过下去的悲哀的悲剧,同时也有起来反抗的悲壮 的悲剧,更有对爱的神话走向反面的悲怆的悲剧。 3.在艺术辩证法方面的贡献。袁牧之是把辩证法比较系统地引进到电影艺术上来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