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九五”计划期间,中等职业教育经受了经济整体转型和教育层次结构大调整的双重考验,出现了招生数量的波动,有人对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问题重新提出质疑;“十五”计划期间,中等职教面临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入世”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发生大变革的挑战。瞻前顾后,都要求我们职教工作者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问题作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取主动。 任何一种存在的价值,都同人类对它的认识和需求相联系,如果不被发现和认识,或被发现而没有需求,都不表现为价值。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是它自身功能的外在表现。中等职教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支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大部分从业人员提高职业素质的需求。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关系到大部分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从而直接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二)满足人类个体特性与背景多样性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满足全民受教育的要求,关系到整个教育体系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关系到就业市场供求双方能否合理匹配,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有关职业的知识、能力、态度的传承和创新。 这些功能能否表现为社会价值的关系是社会对它的认识和需要。因此,人们对中职教育的认识,离不开对于社会是否真正需要中等职业教育的客观判断。本文仅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个体特性这两方面对中职教育的需要出发,谈我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职教育 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要主要是对它所培养的人才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面广量大的中、初级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它的服务对象是占社会劳动力的绝大部分,因此它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发挥的作用是重要而明显的,说清楚这种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这个貌似显而易见的问题却很不容易用量化的方式回答清楚。 1995年,我曾经凭借当时收集的一些资料,对71个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人均GNP同各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占本国人口的百分比进行比较,发现其“散点图”呈正态分布,只有少数例外。我又对我国29个省级地区1994年的人均GDP同每万人口拥有职业高中学生数进行比较,发现同样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因此得到一个印象:职业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但同时又认为当时掌握的资料含有较多的偶然因素,作为论据尚不足以说明这是一种规律,实际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科学有效的量化方法能对一类教育的外部效益进行精确的测量。美国教育经济学家舒尔茨采用的个人收入统计法不仅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下,个体收入与受教育水平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北京大学闵维方教授的博士研究生马清华在做这方面研究之后,对于“教育的外部经济效益研究”目前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列有七个方面之多;有的同志就此请教北京大学的厉以宁教授,他也认为目前不可能解决;美国学者陶西克(M.K.Taussig)于1968年就曾经对纽约市中等职教与普通教育的外部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他认为:职业教育显然有其可贵的社会功能,这些功能尚无法精确计算,这是该研究的最大限制。 但是,职业教育的经济、社会功能和效益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否则就不足以说明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大量需求。通过前几年的调查和研究,觉得我们不妨试以事实为基础,多采用实证的方法,从劳动力结构方面对这一功能的客观性进行论证,似乎能有较强的说服力。 人类社会是由纷繁复杂的职业和相应的劳动群体编织起来的,从事各种职业的劳动力不仅分层次而且分类型,劳动力层次和劳动力类型都需要合理的结构,虽然这种结构是不断变化的。它们的合理性也是相对的、动态的,但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这种结构的相对合理与平衡,当这种相对平衡的结构遭受显著破坏时,就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例如今年春节期间,深圳市因为外地劳动力大批回乡造成了该市居民生活不便;东北一家曾经十分红火的风轮机厂因为技术人才匮乏造成产品质量问题而被本行业组织下令禁销;浙江省绍兴县以纺织之乡闻名遐迩,这两年有一部分企业因为技术工人缺乏而被迫停产,媒体评论说:“小兵”虽小却难倒了“大帅”;20世纪90年代前期,银行系统曾经发文规定停止招聘中职毕业生,然而曾几何时,各大银行又纷纷回过头来聘用中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1997年,美国波音公司遭受50年来第一次大亏损,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装配工人,从而紧急招聘和培训了1.2万名技术工人。而技术工人匮乏的情况并非波音公司独有,当时有学者估计,此后五年全美GNP增长率将因技术工人短缺而下降5%,因此有的美国媒体认为:这使人们更加看清了美国教育体制的缺陷。 众多的事实证明,职业教育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是积极的、重要的,从而导致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大量需要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然而,前几年由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舆论界对此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过去职业教育发展过头了,下滑和萎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甚至认为早该如此了;有的认为大学生就业都这么紧张,谁还需要中职毕业生?有的说高新技术大发展,中职毕业生水平太低,社会自然不需要了。 笔者认为,人们接受教育的时间趋长和教育普及的层次逐步提高都是普遍趋势,但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现在还没到不需要甚至少需要中职教育的时候,现在和今后的很长时期内,我国对中职教育还有广泛的需求。这是由许多事实可以证明的。 据上海《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作用及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组的调查,上海市企业近几年录用的新员工中,直接来自中等职校毕业生的占30%,他们还向部分企业调查了中职毕业生的表现和作用,认为满意和很满意的占95%,认为发挥的作用较大和很大的占66%;据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学校2000年调查,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公司的员工总数中,中职毕业生占37.5%;海尔集团平度电冰箱厂600余名职工,90%是中职毕业生;江苏省江阴市全民单位17413名专业人员中,35.88%是中职毕业生;苏州工业园区部分企业12136名员工中,47.8%是中职毕业生。在苏州工业园区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吸收的普通高中和普通初中毕业生多,所以中职毕业生只占30%,而技术密集型企业中职毕业生反而占40%。说明并不是中职毕业生只适应劳动密集型企业。另据湖南职教研究中心2000年在汨罗、常德两个市的十个乡对1501名高中阶段1997届毕业生工作后的收入情况进行调查比较,发现不同类教育的毕业生收入水平不同,如果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平均收入指数为1,那末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工作后的平均收入,专业对口者为1.33,专业不对口者为0.93。美国国家职教中心也做过同样的调查研究,结果是中职毕业生专业对口者是1.2,专业不对口者为0.8。其趋势基本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