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领域和实质环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最终也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和相应的实践经验,其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模仿,甚至是照搬高等专科教育,以学科课程为主,缺乏选课机制,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操作环节,这种本科压缩型的课程组织形式难以保证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体现出高职的特色和优势,因而必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因为课程的内容与组织结构在某种意义上体现着学生的知识面与能力结构,只有深入到这一层面,才能将改革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的高职人才,真正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一、更新课程内容 目前,从整体上看,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仍然是陈旧的,许多知识的实用性不强,理论过深、过难、容量过大,又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多少年来,内容都是一些老面孔,反映现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内容很单薄,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相脱节,没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甚至一些被淘汰的技术还在课堂上讲授,这当然与教师自身的素质、学校设施设备的陈旧有一定关系,但课程内容的滞后却是不容置疑的。记得有人曾经形象而深刻地说,我们的教育是在“用昨天的知识,培养今天的人才,应对明天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某种程度上也同样如此,这不能不令人担扰。 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可以说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之类的传统思想渗透在我们的文化中,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学校的发展,人们对高职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这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高等教育,一些高等职业学校的报到率只有80%左右。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和集体的无意识之下,高职教育普遍缺少人文精神的关照,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鲜活内容,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缺少一种“大学的精神”,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较差。但是,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不仅是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提供赖以谋生的职业技能,还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尤其是在职业技术和技能的培养本不突出的情况下,人文精神的缺失就更是让人焦虑。 以这样陈旧、失衡的课程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职业的社会适应性差,而且意志品质和人文素养比较欠缺,无法担当经济与社会建设实践一线的重任。为此,我们要更新课程内容,要开展经常性的社会调查与研究,不断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或补充,对课程内容进行反思,进行必要的创新,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增加高职课程的科技含量,使课程的内容始终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我们要使课程内容成为具有强大张力的一潭活水,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保证课程内容的时代气息和前沿品质,让学生了解实践一线的最新情况,使课程内容符合新的职业需求。另外,我们还要把情感、态度、理想、价值等也作为高职课程关注的正当领域,这些知识的引入,将对学生的交往能力、团队工作、迁移能力、自我驱动、意志品德产生良好的影响。我们要强调人文精神、社会科学与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整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倡导“全人教育”,使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促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具有优秀的心理品德,满足素质的提高与技能专长培养的需要,而不是培养出一些纯粹地被工具理性异化了的“工匠”。 二、开发新课程 当今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如下:一是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二是中国已加入了WTO;三是第三产业日益兴旺。随之而来的是有关信息产业的软件开发、多媒体应用等人才,熟悉WT0游戏规则的涉外类人才,以及第三产业方面的证券代理人、企业估价员、物业管理员等新型人才的急需培养。这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仅仅靠在课程中增加一些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对课程进行小规模的修修补补就能达到目的的。在为传统课程增加新内容的同时,一定要积极开发新课程,这样才能保证高职人才知识结构的有效实现,新课程是学生与社会需求对接的通道,是高职进一步发展的增长点和促进力,实现人才培养转型的关键也在于此。 国家“十五计划”中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种跨越式发展对高职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要求。新时代的高职人才要是一些能把各种构思与设想变成现实,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桥梁式”的高级技术工人。 新的形势、新的社会需求迫使我们不能仅对课程进行局部改动,一定要开发出适应人才需求的新的课程,简单地换一个专业名称,内容依旧是绝对不行的。高职学校一定要发挥其支撑性的实践作用,突出重点,找准方向,开发出一系列新的课程,现在尤其要开发与信息技术产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第三产业相关的课程,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世界性的开放眼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家建设。高职院校要增加这方面的敏感性,抓住机遇,把开发新课程当成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促进高职学校自身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同时要注意,开发新课程千万不能盲从经济热点,要符合课程自身建设的规律,不能不管学校现有师资和教学条件,千校一面,一窝蜂上一些热门课程,这样不仅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会严重违背课程发展的内在规律,最终影响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进行课程的整合 人类的知识体系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没有哪一门课程的知识能完全与别的课程知识相脱离,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整体的,对世界的认知也是综合性与整体性的,高职的课程必须反映出综合化这一特征。高职课程需要有“门类”和“系统”,但不能单纯强调“门类化”、“系统化”,要注重课程之间的综合,不能人为地割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所谓的课程综合,不是把原有的几门课程简单地拼凑起来,成为杂乱无章的“拼盘”,而是着力淡化现有的学科界限,对一些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壁垒与界限,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跨学科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裁减重组,进行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我们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充分听取内行的专业课教师和专业人士的意见,特别是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形成一门或几门能反映该专业特征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把这种综合的观念进行扩展,那就是要以职业或学习活动为中心或线索,以职业技能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活动或学习的目标,强化从业能力培养,建立知识统整观,把知识与活动方式组织到同一个时空,形成一个个学习单元或学习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