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9.21;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2)01-0005-04 经过几年的努力,本科院校的高职教育已经成为全国高职教育的一个方面军,积累了不少很有价值的经验,而且确有一些本科院校的高职教育办得很好,例如同济大学、北京联大、西南交大、南京林大就是这样的学校。但是就举办高职教育的本科院校的总体而言,本科院校办高职的资源优势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同独立设置的高职或高专院校相比,劣势不少,困难更多。对这种现状的存在或改变,主要取决于本科院校一级的决策班子对本科教育结构的认识。当然,目前的高职是专科层次,加上高职教育在招生、投入和收费方面面对着一些不利的政策,增加了高职教育在本科院校取得应有地位的难度。 我是完全拥护我国的高职教育在现阶段应该以专科层次为主的决策的,并不赞成盲目升格。但是,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既然是一种客观需要,迟早总要发展。那么,办好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关键在哪里?个人认为在于能否在本科教育的全局上明晰它的类型划分,把握好本科教育的类型结构,摆正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在整个本科教育中的地位。 一、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就其内涵而论主要是高等技术教育 关于高等技术教育的概念,过去曾有许多论文进行过论证,个人认为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问题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正式认可。 技术教育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教育包括一切技能、技艺和技术的教育,高等技术教育是专指培养技术员、技术师等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是狭义的概念。这个概念是被国际教育界公认的,其根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4年出版的《技术与职业教育术语》(《Terminology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中专门列有“技术教育”的条目,它的解释是:技术教育是“设置在中等教育后期或第三级教育(高中后教育)初期,以培养中等水平人员(技术员、中级管理人员等)以及培养大学水平的、在高级管理岗位的工程师和技术师。技术教育包括普通教育、理论的科学的和技术学科的学习以及相关的技能训练”。 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完全是技术型人才,因此不完全是高等技术教育;但它主要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所以它的主体是高等技术教育。 一个国家对某一类教育叫什么名称完全是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情,现在我国把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定义为高等职业教育,任何国家和任何人都无权干涉。但是在对某一类教育的实际内涵作具体解释的时候,总要同国际上相应或相当的公认名称相对应,以便别人理解,便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对有关的“游戏规则”有一个双向接轨的问题,更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国际上的通用规则并设法与我国的原有规划相融通。 二、高等教育的类型分化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并提出了一份文件,文件名称是《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该组织总干事马约尔说:它可以作为会员国的高等教育负责人“制定政策时的‘参考坐标’”。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员国,有必要认真研究这个文件。 这份《政策性文件》的《前言》第一段,开宗明义地做出了一个结论性判断——“本世纪(指20世纪——笔者注)的后半叶,在教育史上将成为高等教育不寻常的扩展和质变的阶段”(注:UNESCO.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R].13.)。然后,在题为“高等教育的趋势”一章中,提供了大量的数据,雄辩地证明了这个判断。在20世纪下半叶,世界高等教育一方面是数量规模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发生了许多质的变化,其中突出的变化之一是“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包括教育类型的急剧分化。 有人估计:从1200年至1985年设立的1854所大学,其中有1101所、占总数的59%是在1950至1985年这35年时间里成立的(注:戴晓霞.高等教育的扩张与结构的转变[A].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资讯[C]2000,3,8(2):62.);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统计:1991年全世界大学生人数已有6500万人,是1960年1300万的5倍。其中发展中国家增长幅度更大。预计在21世纪的最初十年内,全世界的大学生数量仍有较大速度增长,然后将逐步放慢。在20世纪后期的数十年里,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达到了大众型水平,个别国家还达到了普及型程度。1991年,世界18-23岁年龄组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平均为18.8%;发达国家达40.2%(注:UNESCO.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R].15-16.)。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这种现象为“两元现象”,但“未必是两极现象”。这种“两元现象”就是指在原有的高等教育中分化出了一种新的类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经济发达国家率先新建了大批所谓“非大学高等教育机构”(non-universitysector),例如法国的科技学院,原西德的高等专科学校,挪威的区域学院,英国的综合工业学校(polytechnic),荷兰的高等职业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北美的社区学院等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份《政策性文件》中说:“几乎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都趋向多样化。虽然有些学校,尤其是珍视悠久传统的大学对变革有一定程度的抵触,但从总体上说,高等教育已经在较短时期内进行了意义深远的改革”(注:UNESCO.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R].16.)。现在,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非大学高等教育机构”已有与普通大学平分秋色之势,并早已突破了“非大学教育机构”的概念,在有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堂而皇之地成为另一类型的大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8年统计的数据表明,1996年大学和“非大学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分别占同龄人(18-21岁)的比例,加拿大是23.1%和17.3%,挪威是10.3%和8.7%,比利时为19.6%和20%。在1966-1980年之间,法国大学生增加了一倍,而“非大学高等教育机构”学生增加了四倍;在1960-1985年间,原西德大学生增长四倍,“非大学高等教育机构”学生则增长七倍(注:戴晓霞.高等教育的扩张与结构的转变[A].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资讯[C]2000,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