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到海口市区有半个小时的车程,但在进入海口市区前要经过一个名叫琼山的县级市,有趣的是:琼山“市区”与海口“市区”紧密连在一起,但当地人会告诉你,琼山市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划,不归海口市管辖。这种情况在内地是不可想象的,这也让第一次来海南的记者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了特区的气氛。 记者在来海南之前,对它的印象是模糊的,只是在一些文件上了解到海南曾是中国改革公认的前沿: 1988年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比全国早5年;1988年正式提出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比全国早9年;1988年推行“小政府大社会”改革,比全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早10年;1989年启动、1995年推出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比全国早7年;…… 企业老总抱怨“特区不特” 但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记者感受到的是更多关于“特区不特”的抱怨。 眼下,海南企业家谈论最多的就是“海南的税收优惠政策明年将取消”。在他们看来,税收优惠政策是中央赋予海南优惠的外贸政策在1994年取消之后,海南目前仅存的“特区政策”了。 海南一家颇具规模的电器公司老总告诉记者,他们企业享受的是增值税返还90%的政策。“海南的工业基础很弱,配套工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大部分原材料从岛外进货,由于岛内的市场太小,企业的产品如果向岛外销售,产品一进一出,运输成本高,竞争力很差。如果增值税返还的优惠政策取消了,海南岛内三分之一的工业企业将面临生存难题。”他认为,取消增值税返还的优惠政策对海南的工业企业来说是一场“灾难”。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老总说,“如果取消海南的增值税返还政策,外来投资的企业会改变对海南投资的战略,因为现在来海南投资的企业绝大部分是奔着增值税返还来的。” 海南通用三洋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北京来海南投资的企业,公司的副总吴立山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作为一个制剂医药企业来海南投资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制药企业的上游企业都在内地,在海南建厂,原材料都要在内地购买,运输成本高,企业的库存也比较大,及时进货也困难;海南的人才较少,大多从内地引进,要留住这些管理和技术人员,企业支出成本也比内地高很多。 吴立山坦言,作为附加值高的医药企业,增值税返还政策是吸引他们来海南的重要原因。吴介绍,他们这个企业享受的是60%的增值税返还政策。 据介绍,海南通用三洋药业有限公司今年的销售额预计可达1.5亿元人民币。如果按60%的返还政策,那么该公司每年就可以多获得1000多万的利润。 业内人士认为,现在的医药企业毛利高,但药品回扣要占企业毛利的一半,所以增值税返还政策对医药企业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据了解,海南的医药企业由建省时的5家发展到目前的105家,医药工业总产值去年达到27.48亿元,在海南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除了海南有洁净的空气和水资源、丰富的药物资源外,税收的优惠政策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改革相对于政策来讲作用太小了” 有关人士介绍,海南工业产值目前占到GDP的份额接近30%,而且海南把“建设中国新兴工业省”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工业在海南经济发展进程中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税收优惠政策的取消对海南工业企业以及对整个海南的经济影响会很大。 接受采访的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副校长廖逊也认为,所谓经济特区的“特”实质上就是有国家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可以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廖逊说,特殊优惠政策对海南地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特殊优惠政策也就没有海南这个特区的今天。廖逊回顾,对海南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要属1994年国家外贸体制改革了。在此之前,国家对外汇管理是非常严格的,正是因为海南当时有了国家所赋予的优惠政策,别的地方外贸出口拿回的外汇都要结汇,只有深圳和海南可以拿到现汇,全国大批企业因此才纷纷到海南投资办企业。但1994年国家外贸体制改革后,就等于把经济特区独享的优惠政策普惠化了,特区与非特区之间,外贸政策已经拉平,这在海南的企业中造成相当大的骚动,从此,海南不再冠盖云集,不再有大批的内地客商来海南办出口,海南特区的繁荣从那时起就开始消退了。 而1992年至1993年海南的房地产热,随着当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和大批企业的离开而化为“泡沫”,大量的“烂尾楼”使海南的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受到致命的打击,“泡沫经济”也毁掉了经济进一步高速增长的基础。从1994年开始,海南经济增长一路下滑,到1997年海南GDP增速降到了全国的最低水平。廖逊说,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向国家要政策是不可能的,只有从改革的路子上寻找出路。海南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虽然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改革相对政策来讲作用是太小了。 据介绍,1997年海南利用外资达11亿美元,外来企业8400家,外来打工人数50万,农民收入增长15.2%。而去年,实际利用外资下降到5亿美元,外来企业还剩900家,外来打工人数只有20万,农民收入增长下降到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