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63(2002)02-0036-03 台湾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面临着劳动力、土地成本高涨、环保意识加强及加入WTO开放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在这双重压力下,产业升级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产业升级的关键是科技进步,因此,台湾政府一方面塑造良好的科技环境来诱发民间在高科技领域上的投资,成立了新竹科学园区,并通过“促进产业升级条例”提供租税优惠来促进民间在研究发展及高科技领域的投资。另一方面则通过设立工业技术研究院,将其作为技术转移的中介渠道。在科学专案计划资金的支援下,工业技术研究院的不断发展,弥补了民间研发能力的不足。此外,通过策略性工业发展政策,造就了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正是由于以上三方面的努力,带来台湾科技的进步,制造业的升级,并由此带来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 一、1980年以来台湾科技与产业发展成效 台湾的科技与产业经过了1980年以后近二十年的发展,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制造业开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方向发展 产业的要素密集度是反映产业结构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按生产投入的要素密集度,可以将产业分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台湾技术密集型产业按产值比重1987年为25.3%、1991年为28.5%;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分别为24.8%和28.2%;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则从49.9%下降至43.35%(注:《中华民国台湾地区工业生产统计月报》1992年2月.)。根据台湾经济研究院资料显示,从1981年至1998年间,产值增长较快的制造业行业依次为:高技术中资本密集行业、中技术中资本密集行业、高技术高资本密集行业、高技术低资本密集行业、高资本中技术密集行业,增长下降的是低资本低技术密集行业和中资本低技术密集行业。可见,高技术、中技术、高资本密集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到二十世纪90年代末,台湾高技术密集产业所占的产值比重已超过30%,高资本密集产业的产值比重占近40%,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值比重则下降至不到30%。由此说明台湾已成功完成了产业的升级转换。 此外,从台湾制造业各产品来看,其产量或产值高居世界前两位的产品,也多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也说明近年来台湾产业正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方向发展。1998年,台湾制造业中,全球市场排名第一的产品有:主机板、监视器、晶圆代工、聚酯丝、扫描器、数据机、ABS树脂、PU合成皮、风扇、鼓风机、集线器及热塑性弹性体等11项产品,其中扫描器的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69%,主机板的产量也高达全世界产量的61%。笔记本电脑、绘图卡及网路卡等产量也均达全世界各该项产品的第二位,市场占有率也均达各该产品市场的30%以上。 (二)产品出口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高科技产品方向发展 如按要素密集度分类,台湾的出口产品也可以按劳动力密集度、资本密度及技术密集度等三项指标分别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分析可得出,台湾产品出口结构中,属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占台湾全部出口产品产值的比率逐年上升,由1979年的24.25%上升到1997年的39.61%;与此相对的,属于技术密集度低的产业,其出口产品所占的比率却不断下降,由1979年的37.65%下降到1997年的19.27%。而劳动力密集度高的产业,其产品出口值占总出口值的比率也由1989年的43.43%下降至35.02%;而低劳动密集度产业产品的出口比重则由1989年的18.80%上升到21.98%。此外,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所占比例,也由1989年的33.92%上升至1997年的48.28%。可见,台湾出口产品结构正朝着低劳动力密集、高技术密集及高科技产品方向发展。 二、1980年以来台湾主要科技与产业发展策略 台湾科技与产业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之所以能取得以上成就,究其原因是由于在台湾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能够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采取了不同的科技与产业发展策略。可以说,政策因素在台湾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产业结构是资源配置的结果,在市场经济下,它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形成的。不管是结构优化还是产业升级,起基础性作用的都应是市场,而不是政府。但是,由于经济和企业发展水平的限制,某些领域却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例如,高科技的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等等。尤其在台湾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地区,企业规模小,技术开发能力弱,如果政府不给予支持,不采取鼓励技术引进、技术开发的政策,在竞争中就势必处于不利的地位。对于这样的行业,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正是由于台湾政府重视对高科技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扶持,才促成台湾1980年以来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和升级。总结台湾1980年以来所实施的科技与产业发展策略,有四项重要的策略值得一提,现将这四项重要策略的重点扼要作个评析。 (一)设立新竹科学园区 科学园区的设立是台湾在70年代末期的重要政策。设立科学园区的动议是由于台湾在1973年发生了第一次的能源危机。该危机的发生,使台湾政府认识到60年代所大力推行的建立在劳动密集型基础上的外向型的工业政策,必须进行重大调整,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为了吸引国外高科技工业的投资,转移技术,政府必须提供一个产业聚集空间,使厂商除了员工训练、厂房、土地等基础设施成本得以达到规模经济而降低外,还可以在技术革新的传播上享受聚集经济的利益(注:麦朝成:《聚集经济与空间竞争:兼论科学园区的设立》,台北,财团法人刘大中先生教育文化基金会,1996年.)。因此,台湾政府模仿美国加州矽谷,设立了科学园区。而科学园区要能成功,人才的汇集是关键,在新竹,由于清华与交通两所以理工见长的大学的存在,加上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立,以及新竹广大的发展腹地,成为科学园区设立的最佳地址。因此,台湾政府于1980年设立了新竹科学园区,并于前一年通过了实施“科学园区设置管理”条例。该条例从税收优惠,土地、厂房的优惠,以及鼓励国外科学工业厂商赴台投资等方面对园区内厂商的优惠与权益作了规定(注:施建生主编《1980年以来台湾经济发展经验》,中华经济研究院出版1999年版,第285页.)。具体的优惠和权益可归纳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