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安全对于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我国的农业安全面临内忧和外患的严峻挑战。从影响农业安全的内部因素看,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粮食基本生产要素的供给达到危及粮食安全的警戒线,农业生产体系不适应21世纪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增长。从影响农业安全的外部因素看,我国农业扩大开放,为我国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缓解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尖锐矛盾提供了机遇,同时,我国农业卷入经济全球化,也存在着依赖性发展和在世界体系边缘化的风险。鉴于21世纪我国农业安全难以乐观的演化态势,必须制定面向21世纪的国家农业安全战略,采取有效的国家行动确保我国的农业安全。 一、农业安全:我国21世纪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业安全对于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采取有效的国家行动,避免内部和外在因素的变化危及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地位,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保证我国农业安全的主旨。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是衣食之源,农业为工业提供了加工原料,同时为面向农村的工商企业提供了巨大和广阔的市场。作为劳动密集的部门,农业是容纳社会劳动力最多的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农业GDP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从建国初期的50%降到1999年17.7%,但是,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并未下降。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农业关系到21世纪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其一,粮食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粮食产业是关系到21世纪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1999年,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1.9%,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 52.6%。由于我国庞大的中低收入阶层的粮食间接消费水平将随着收入增长而显著提高,未来我国的粮食需求将持续增长。国际上有关研究表明,未来20年我国将是粮食消费需求增长幅度最大的国家。预计全球对谷物需求的增幅中,约25%将来自中国,在全球对肉类产品的需求的增幅中,41%来自中国。我国粮食需求的大国效应决定了21世纪粮食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强化。其二,农业是容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1999年,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为35364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目前为50%。其三,农民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虽然我国农民的消费水平远不及城镇居民,而且农民收入增长出现了连续四年下降,但是,农民目前仍是我国主要的消费群体,1999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货币性生活消费支出1144.6元,农民的消费量每天为49.6亿元,占我国居民每天消费量的46%。我国粮食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密切联系,决定了我国农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农业不安全,必然危及国民经济的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必须确保农业安全。 二、21世纪我国农业安全面临的挑战 农业安全和其他产业的安全一样,整体上必然处于四种状态,安全、潜在非安全、显在非安全、危机。展望21世纪,由于影响我国农业安全的内部因素和我国农业发展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农业安全呈现出从潜在非安全向显在非安全乃至危机演化的态势。 (一)我国农业安全的内忧 1、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我国农业资源的非持续利用、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农业资源和生态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表现在农业土地资源退化、农村环境污染等方面。我国耕地、草地、渔业资源以及林地资源的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地区对土地重用轻养,再加上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造成土地肥力普遍下降。据统计,我国西北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大面积的中低产土壤,目前有机质含量已下降到0.6%-1.2%,东北三江平原有机质含量从10%-11.5%下降到3%-5%。全国中低产田面积由过去的60%上升到目前的79%。全国90%草地不同程度地退化,中度退化以上的草地面积已达半数。主要河流有机质污染普遍,水源污染日益突出,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由于水体污染和过度捕捞,已导致近海天然渔业资源衰退。我国是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较低的国家,人均林地面积0.11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2%,森林覆盖率13.9%,明显低于世界26%的水平。调查表明,我国近年来林地资源的丧失极为严重。在农村环境方面,农药和化肥的用量增加已经对农村环境形成了危害。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发展所皂成的新污染日益增加。资源退化和农村环境质量的下降使得资源和环境对我国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进一步趋紧。 2、粮食生产基本生产要素的供给达到危及粮食安全的警戒线。从耕地和水资源的拥有量及其分布看,我国的耕地和水资源的供给都难以满足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我国的耕地总量只有世界耕地总量的7%,到2000年底,人均耕地面积为0.106公顷,是世界人均数的43%。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全国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近600万公顷,我国约60%以上的耕地位于山区、半山区或丘陵,甚至包括黄土高坡。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40%,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9%。我国已有666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我国已被联合国列为全世界人均水资源短缺的贫水国之一,淡水资源总量只有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的8%。单位耕地面积占有的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0%。从水资源的分布看,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多的中西部地区大部分是缺水地区。从现在起到2030年,由于我国的人口每年以1000多万的速度递增,而城市化的加速每年要占用至少1000多万耕地,因此,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水平突破国际警戒线的状况不仅很难缓解,而且可能进一步发展。199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再次出现了供过于求的问题。目前国内粮价虽然比去年有一定回升,但仍处于六年来的较低点,这表明我国粮食供过于求的局面仍在持续。我国粮食的供过于求是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趋于尖锐化,粮食生产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背景下出现的。1995年以来我国粮食的供大于求,是以生态恶化为代价的阶段性的供过于求。种种迹象表明,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正处于一个重要转折点,一个时期以来粮食供过于求的局面有可能因连续减产而发生转变。从长远看,在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耕地和水资源的压力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如何避免生态进一步恶化,同时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安全面临的一个基本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