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城市金融报》报道,最近在文莱出席东盟—中日韩峰会的朱镕基总理被记者问到,面对中国即将“入世”,有什么感觉时,他说,“我一贯讲,我感觉不怎么样,因为有利有弊,搞得好,利大于弊;搞得不好,弊大于利,是没什么很值得高兴的。”朱镕基解释说,“入世”后最令他担心的是农业能否经受得住冲击,这是中国最大的问题,令他颇伤脑筋。他说,中国“入世”大家都开心,就我一个人不开心。“我伤脑筋,我最担心的是农业,因为外国的农产品是现代化生产,成本比我们低得多,价格比我们低得多。如果他们大量地向中国倾销农产品的话,就会带来中国农民收入的减少,这对中国将是最大的问题。”他说,“我讲我不开心,是夸大了一点,但就是很担心。”他也解释,中国政府有信心采取措施,解决“入世”后面临的问题。他也表示,并不担心工业及服务行业会被冲击,因为中国缺乏现代化服务,可借此引入外国服务业。他说,“让他们进来好了,谁也不打垮谁”。 【主持者言】朱总理在外交场合经常出语惊人,说话很有创意,深谙中国民间艺术中“抖包袱”的技巧。说自己对中国“入世”不开心,即为一例。但身为一大国总理,凡事“先天下之忧而忧”,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朱总理担心“入世”后中国农民会受到进口农产品的冲击,不仅是出于对常理的推断,尤因中国农民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中国农业如何应对“入世”,专家们可以举出很多办法,但窃以为最首要的一点,倒并不在农业或农村改革如何如何,而在于政府的城市政策和户籍政策。中国农村地少人多,这一现实决定了规模经营和现代化生产的难以推行,人均收入难以提高。要解决这两条,必须要同步地把农业人口逐渐降下来。也就是说,要让“多出来”的农民有出路,有去处。否则,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就永远是一句空话。这些年来我们的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但收效甚微,何也?恐怕并不完全在于农民负担太重。实际上对农民来说最重的负担就是“人多地少”这一历史包袱。现在又加上“入世”的因素,中国农业所受的压力也将因此而更大。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由于占国家总人口将近3/4的农民收入上不去,“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始终就是一件很吃力的事。因此,必须尽快地开放城市,彻底废除旧的户籍制度,把迁徙权完完全全地交还到农民手中。这不仅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一把钥匙,也是中国打开实现经济现代化之锁的一把钥匙。明年将召开中共十六大,后年是全国人大和中央政府换届,我们希望在这两年中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把“迁徙自由”通过修宪的形式在国家根本大法中确立下来。非如此,则朱总理的“担心”恐怕很难变成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