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上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因为无论是思想观念、市场体系、国际收支,还是商品供求及价格等,我国都已具备了“入世”、并在更加规范的环境下平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因此“入世”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应当是政府政策努力的基本方向。“入世”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从总体上看无疑是“有利有弊”。其中焦点主要集中于: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关税和非关税保护,国内部分产业是否会因为国外优势产业的直接倾销而陷入艰难的困境。笔者认为,“入世”并不会对我国的民族产业造成致命性的冲击。关键原因在于,降低关税和非关税保护并不是在半年或一年的短时间里就要立即达到目标,而是仍具有4-5年的时间缓冲期,在这段期间里,民族产业仍具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极大潜力。因此在“入世”之际,加速推进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使企业减轻传统体制的约束、使资源更高效率地配置和运作,这不仅有助于降低我国的“入世”冲击,而且将使我国经济更快地进入高效率发展的轨道和空间。 在经历了15年的长期谈判后,“入世”问题在我国已经初露解决的曙光,并再次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笔者认为,从总体上看我国“入世”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目前我国的产业,已经具备了在整合基础上的与国外产业进行更加平等竞争的实力。为了降低“入世”的冲击性影响,目前我国应当顺势加大推进改革的力度。下面我们就对上述观点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入世”: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笔者认为,“入世”是中国经济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后,寻求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 1.从对外关系上看 (1)我国对外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198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78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8%,到200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4743亿美元,年均增长13.5%,远远超过同期世界贸易6.5%的增长速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增长到5.0%,表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交往与贸易依存度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2)外商投资有了较大的积累。1978-2000年,我国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3674亿美元,投资项目约29万个。这些项目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总体经济、技术和贸易发展水平,例如三资企业的产品进出口额占到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0%,也使我国的产品质量、市场化运作机制以及宏观调控方式等具有了更大的国际可比性。 (3)国内外的商品价格已经比较接近。从1992年以来,我国5次较大幅度地降低了进出口关税,平均关税率由43%降到了17%,其中大多数商品的关税已经基本接近国际关税的平均水平,这表明我国的总体商品价格已基本相当于国际价格,因此具备了“撤除关卡”、并且“入世”与国际商品价格进行更加公平竞争的可能性。 2.从国内经济状况上看 从1997年上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已经开始较全面地进入“过剩经济”阶段。近一年来,由于众多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国内产品供过于求的矛盾进一步深化,产品竞争更加激烈。例如主要家电行业产量往往只占到其生产能力的30%左右,纺织行业甚至不得不采取国家强制性“压锭”的削减供给的行政措施等等。 这种状况对于我国的“入世”具有两方面的影响: (1)企业需要更广大的国际市场 在国内市场相对饱和时,企业无疑将把目光同时更多地瞄准国际市场。例如近期康佳宣称将努力使各国都有康佳产品出售;双星则将产品卖向了战火纷飞的科索沃等等。而通过“入世”,消除所有国家各种关税和非关税的贸易壁垒,从而为我国“过剩经济”寻求尽可能广大的国际市场潜力,这无疑符合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利益。 (2)过剩经济对国外竞争具有足够的抵抗力和适应力 在短缺时代,国内市场难以抵御国外产品的倾销;国外相对物美价廉产品的倾销,将意味着国内企业的破产和大量原材料等宝贵资源的低价外流。而在过剩时代,一是国内企业的竞争已相当激烈,产品在竞争中已达到较为稳定的物美价廉程度,因此与国外产品的性能价格比已经比较接近;二是国外竞争的介入,将更现实地采取与国内产品共分市场的策略,即部分产品直接进口以及与国内企业合资生产相结合等,从而达到理性的双赢战略。 因此,“入世”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的必然选择;同时,成功的“入世”还将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进程的开始。 二、“入世”对我国产业竞争的重点影响分析 “入世”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究竟如何?相信大多数国人对此的基本判断都是,从总体上看,“有利有弊”。因为“利”是很明显的,一者它促进国内产品的出口,二者它鼓励国外产品的进口,这在我国目前产业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并出现较全面过剩的情况下,将有助于促进国内产业的国际化竞争,从而有助于我国产业发展的持续的和全面的升级——在竞争中以国际最高水平为追赶目标的不断升级。而对于“弊”,看法可能分歧较大,其中焦点主要集中于: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关税和非关税保护,国内部分产业是否会因为国外优势产业的直接倾销而陷入艰难的困境等。 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应当是否定性的,即“入世”并不会对我国的民族产业造成致命性的冲击。关键原因在于:降低关税和非关税保护并不是在半年或一年的短时间里就要立即达到目标,而是仍具有4-5年的时间缓冲期,在这段期间里,民族产业仍具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极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