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点,事关农村经济的振兴和社会的稳定。随着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乡镇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然出现新的形势和特点,而这些新的形势、特点的出现与剩余劳动力质量这一根本问题是分不开的,本文结合调查实际谈谈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特点,并对其质量进行分析。 一、形势:数量庞大,转移困难 现阶段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仅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看:据我们的调查,直辖市重庆有2442万农村人口,2443多万亩耕地,人均耕地只有1亩,农业劳动力1016万人,人平耕地2.4亩。若按劳平年耕种4.5亩计算,只需543万人;若按6亩计算,只需407万人,也就是说,无论哪种计算,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将超过500万人,占农业劳动力的一半。同样,从全国范围看,人多地少的矛盾也非常突出。据劳动部统计,目前全国农村人口约9亿,劳动力有4.5亿,为社会劳动力总资源的74%。而全国耕地仅14多亿亩,并且每年以600-700万亩的速度递减,最多容纳2亿多点劳动力,加上乡镇企业吸纳1.1亿,还有近2亿劳动力剩余。(1)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比较利益低、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等因素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存在,加上农业科学技术和成果的推广以及先进工具的使用,农村必然还将产生和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据专家估算,考虑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参与率,把现有的和今后新产生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都包括在内,若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为目标,到“十五”末期,需要安置的农业劳动力约在1.5亿人左右,平均每年约2000万人(根据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十五”时期就业形势中有关人口数据估算而得)。(2)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处于低谷时期。首先,由于我国人均占有农业资源是世界上最少的国家之一,加上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工具的使用,农业部门继续有效地充当“蓄水池”的作用将削弱。其次,大量乡镇企业和乡村工业将进入产权转移和技术转型阶段,吸纳能力较前几年有所下降。第三,城市面临新增劳动力和大量下岗职工就业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基础建设等等问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暂不乐观。第四,农民自身观念落后,素质低下,难以适应第二、三产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知识密集型行业的需要。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未来10年要稳妥实现每年2000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标,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问题。 二、特点: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供大于求的转移必然充满激烈的竞争。新形势下的转移和就业不只是地区间的迁移和劳动方式的转移,更是生活方式的激变;不但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能力提出挑战和要求,而且也会使其思想、文化和观点发生种种碰撞,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特点。 1、数量增加且趋于稳定。8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如贵州省1999年全年新增输出劳务人员54.1万人,其中新增跨省输出40.2万人,比去年同期提高92%、88%。四川和重庆的情况也基本相似。与此同时,全国农村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返回的比重逐渐降低,由1996年的1.6%下降为1999年的0.5%,(3)这说明劳动力转移的目的性和适应性增强,劳动力自身越来越敢于并有实力面对和应对挑战。 2、年轻化、男性化。青壮年男性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体,全国1999年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18-40岁人员比重高达77.3%,(4)男劳动力所占比重达67.1%(5)。从发展的角度看,10年后他们正处在28-50岁这个最佳的劳动力阶段,其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各行各业。 3、数量型向素质型转变,体力型向技术型、智力型转变。贵州省为了增强劳动力的适应性和可用性,劳务输出工作的重点已从单纯数量输出转到素质提高上,注重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学科的办法,开展就业前的培训,让广大农民学技术、学管理、学政策、学法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改变从业面窄、收入低的状况。而根据劳动力外出主要是从事建筑业、工业、运输服务等体力岗位,且多是苦、脏、累、重、险的工作,四川省江油市重视对外出务工者(主要是建筑业)进行技术培训,增强劳务输出的技术含量和人力资本投资,不但被四川省建筑主管部门批准为建筑中级培训基地,也成为对北京等大城市建筑工人输出的基地,劳动者从原来干又累又脏的活跃到技术员、工程师的行列,收入也从低工资涨到中级水平。 4、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与流向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和从事工作技术含量的高低成正比。贵州省经过专业培训的技工大多输出到福建、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的地区,且大多从事技术性工作或转移到第三产业。四川省南充市,近几年有序组织、培训劳动力,到目前为止,已有320多名输往沙特阿拉伯、也门、科威特等国,其南部、仪陇、营山三县分别被国家、省、北京市定为劳务输出基地县。 从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形势和特点不难看出,转移的行业、转移的地域、收入的高低、工作的稳定以及持续的发展无不受劳动力观念和素质的影响。同时,不论是从我们的调查实践还是其他同仁的的研究都已证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转移;较低文化素质的技术水平限制了外出农民进入高层次行业;教育程度、技术水平与就业的稳定性、工资收入水平呈正相关;教育程度与技术水平是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实现社会分层的关键因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