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而占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又被实践反复证明,它是这一主体中最为活跃和最富活力的部分。据统计,1995年,我国共有工业企业743万家,除其中2万余家大型企业外,其余的均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比重高达99%以上。在该年度工业总产值中大型企业约占27.5%,中型企业占11.7%,小型企业占了61%[1]。到了1998年底,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了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而小企业则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7%,产值和利税分别占60%和40%,为社会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机会。但是,不容乐观的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正在放慢。究其原因,其中融资困难就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原因分析 目前,融资困难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那么,造成我国企业融资困难的障碍究竟何在?对此,我们认为: 1.自我积累有限,降低了内部资本的来源 我国中小企业自有资本少、自身积累严重不足已是一个无需争辩的事实。这与国外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美国企业的资本来源中,内源融资一般都占50-60%,有的企业甚至达到80%。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靠自身的积累逐步发展壮大的。与外源融资相比,由于经营规模、资本实力、信誉保证、还款能力等方面的局限,中小企业由于内源融资相对容易且成本较低,因此是构成其发展资本的主要渠道和基本方式。但也不能说内源融资就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唯一渠道,事实上中小企业完全依赖自身资本积累方式,来谋求滚动式发展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求,而必须为此寻求自有资本以外的资本来源。 2.观念落后阻碍了正常融资的进行 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有制观念上的障碍。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习惯上将企业按所有制划分为国家、集体、私营等。对国有大企业的融资需求,尽可能给予满足,国有中小企业相对于同类的一些私营企业来说要容易一些,而众多集体和私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就要困难得多。因为给国有企业贷款政治上保险,反正都是国家的钱,放在谁的口袋里都一样,即使形成呆帐,责任也要小得多。二是企业规模观念上的障碍。过去人们总是喜欢将企业按规模大小分成三六九等,这种分类的结果往往是将中小企业打入另册而另眼相待,在资本、政策等方面很少给予支持或根本不予支持。一些银行公开提出了所谓的“大行业”、“大企业”战略,对大企业的争夺甚至到了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的地步。我国的一些权威部门对企业上市融资也提出了优先支持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口号,而少有考虑中小企业又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3.市场建设滞后,束缚了直接融资的手脚 在股权融资方面,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已经开始通过股份制改造,发行股票直接融资;通过收购股权、控股上市企业,买“壳”上市等手段融通资本。尽管中小企业有机会通过直接改制进入股票市场筹资,通过协议受让非流通股份控股上市企业进入股票市场,或者采取所谓的逆向借壳方式来筹集资本,但不论是通过什么方式或渠道,能够争取到这些机会的必定是那些规模较大、技术或产品比较成熟、经营管理较好、经济效益较佳、发展前景较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产业类中小企业,而并非所有的中小企业都能够如愿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本。 在债务融资方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育还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由于受到发行规模的严格控制,即使是经营稳健、经济效益较佳、资信情况良好的大企业也难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融通资本,中小企业就更不用说了。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应该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企业也肯定会有一个较好的债务融资前景,但这也仅仅局限于那些具备发行债券条件的大企业和部分中小企业。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通过债务市场直接融资也是十分困难的。 4.产权关系模糊,影响了社会资本的融入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核心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其精髓是清晰产权关系下的两权分离,即资本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分离。因此,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快速的发展,其目前混乱的产权关系必须加以清晰,这也是非国有中小企业多方面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我们必须看到,非国有中小企业在创业的初期不可能做到产权清晰,这与降低经营风险、减少交易成本等原因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如果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权结构仍然模糊不清,那就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就会使弊大于利。由某行政单位几位志同道合的人下海创办的北京四通公司。企业创立之时由于原来的行政隶属单位并未出资,创业者们自身也无资可出,只是通过向有关单位以借入资本的方式启动了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虽然很快以极高的回报率返还了债务,但是这个企业究竟属于谁的问题却使人们困惑不已。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谈判也就从此展开,并且有人称“四通”的产权永远是一个难以搞清楚的谜[3]。北京四通企业的案例为我们说明,产权问题是企业最为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搞清楚,它不仅将影响社会资本的大量融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将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