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改革开放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撞击着原有的体制、观念,不管是“器物技能”层次的变化,“制度层次”的变化,还是“思想行为”层次的变化,都是巨大而深远的。下面,笔者就行业结构与劳动力的行业间流动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改革开放进程中行业结构的自然走势 行业结构即产业结构,是以劳动力所在部门的经济活动性质来分类的,反映社会劳动力在各个行业之间的分配状态。由于我国产业政策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体现在行业结构上也各有不同。建国初期,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劳动力从其它产业大量流入重工业,而农业、轻工业劳动力相对不足的畸形行业结构。到80年代初,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所占的比重已与中等收入国家相当,甚至略高,中国的工业超前于其它产业,行业结构很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点调整产业结构,着重发展农业、轻工业、基础工业、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行业素质,优化行业结构,使各个行业、部门得以协调发展。 一方面,行业结构的自然走势更趋合理化。这表现在:1、第三产业有了一定发展,行业结构超前性变动有所遏制。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28.1%,第二产业占48.2%,第三产业占23.7%;1995年,第一产业占19.6%;第二产业占49.1%;第三产业占31.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7.6个百分点。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建筑业增长加快,与1978年相比,1999年建筑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了2.4个百分点,而工业所占的比重下降了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主要是建筑业带来的。工业产业结构趋向协调,轻重工业差距缩小,能源、原材料及基础工业与加工业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基础工业有所加强,加工工业比重相对下降。3、机械、汽车、电子、石油、化工和建筑业发展速度加快,作为支柱产业的特征在90年代中后期已初见端倪。 另一方面,行业结构不合理之处不容忽视。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上升较快的事实表明,第三产业已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导产业。我国在业人口的行业结构表明,我国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分布上有了较大进步,但第一产业的比重仍过于庞大,第三产业的比重仍显得偏低,我国产业的就业结构仍然是一种以第一产业为主体的低级就业结构,虽然政府实施就业向第三产业倾斜,以提高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但仍未能从根本上矫正80年代初就业产业结构低级化的缺陷。这既反映了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转移提供的空间相对较小,也反映了中国劳动力跨产业流动的限制。 (二)改革开放进程中劳动力流动的一般特征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表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构转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劳动力的加速流动,劳动力的产业分布及空间分布的变异流动与行业结构、经济发展的变化是一致的。我国劳动力的加速流动,是以城乡或工农利益差别为基本内容的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由部门间比较收益势差引导的、以致富为目的一种地区间的劳动力的自愿流动,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尤其是劳动力体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反映。改革开放进程中劳动力流动与行业结构变迁一样,体现了正负两方面的双重特征。 一方面,劳动力流动具有合理性的一面,我国劳动力流动沿着“非农业化”、“工业化”、“第三产业化”的轨迹前进,在优化就业结构的同时,促进了劳动力流动质的提高。 1、从流向看,我国劳动力的加速流动,表现为从农村流向城镇,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产业流向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从第一、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从公有部门流向私有部门。其主流趋势是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内地流向沿海,中西部流向东部。 2、从就业人数看,改革开放20年来,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三次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下降了18.3%,第二产业上升了5.6%,第三产业升了12.7%。这就是说,不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从经济状况分析,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已有了改观,从业人口的就业结构正从传统的正金字塔型向现代型转变。 然而,另一方面,劳动力行业流动及区域流动的转变只是初步的,还有很多不合理内素。 1、与国际上所谓“标准型就业结构”相比,第三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劳动力流动由于受各种制度特别是户籍制度的影响显得偏慢,劳动力的行业转移有待于各项配套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2、人才短缺,非物质生产人员的比例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增加都较少,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缺乏,更有大量的科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及其在华企业。尽管近年国家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这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以长远的观点看,要使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生产的发展能够有充足的人才资源保障,要下决心大力发展教育和人才培训事业。 3、劳动力过剩,劳动力总量供过求于是我国市场经济转轨中存在的最突出的矛盾。当前,劳动力总量平衡和劳动力就业形势面临极大的压力,再加上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改制和破产法的实施,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富余劳动力被大量分离出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农业所能吸纳的劳动力更为减少,产业结构的变动会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城镇职工中目前约有3500万左右的富余人员,农村劳动力剩余约在1.5亿左右,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已呈现出“无限供给”的趋势。就业压力将成为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将持续起作用的基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