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经济运行中农户收入应该说是运行过程中的推动力和经济活动的激励机制,获得高收入是农户生产的出发点,也是农户生产的终结点。我们以收入为主线,应用演绎发展比较法和回索收敛比较法,对观察农户进行收入序次分析,筛选出历年收入排序都处于10%最高收入的农户。研究中发现,在每年10%最高收入中总有一些新农户出现,也总有一些农户连续榜上有名,由此引发了我们对历年连续处于10%高收入农户的分析,从中以期找出持续高收入农户和历年10%最高收入农户的经济运行特征,以探索山西农户经济运行的动力是如何传递和加速的。 一、研究方法与农户的筛选 农户的筛选:我们首先选取1986、1987、1988连续3年全国农户固定观察山西观察资料作为农户研究的基年,为消除数据中偶然因素的影响,进行数据平滑处理,即采用3年平均数作为标准数据。并剔除了调查农户年际间的变动因素,即将3年内户主没有变动的农户作为观察对象,共973户,以反映农户80年代末的基础水平(观察期初)。同样选取1997、1998、1999年3年农户数据作平滑处理,代表90年代末农户的发展水平(观察期末)。然后以农户收入为主指标,对固定观察农户进行排序,将农户收入分为十等份,抽取10%最高收入户(100户)为主要研究对象(简称10%高收户);再抽出在观察期初和期末都出现在10%最高收入行列中的农户(21户),也即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一直保持在10%最高收入行列中的农户,我们称之为持续高收入农户(简称持续高收户);最后将全部固定观察样本农户(简称观察农户)作为研究分析的参照对象。通过对这些持续高收入农户和10%最高收入农户对照于观察农户的特征研究,分析山西农户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经济增长与运行的特点、趋势和机理,以探索山西农户实现持续、稳定高收入的途径。 二、高收入农户运行机制分析 1、农户经济基础好,户均占有资产多 我们选取了户均固定资产、年内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年内现金性支出、经营土地面积等反映农户经济基础的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发现,在观察期初与期末持续高收户和10%高收户两类农户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大大高于观察农户,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间差距呈扩大趋势。在观察期初,持续高收户户均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为3800元,10%高收户为1937.82元,观察农户为961元,持续高收户户均拥有的固定资产高出观察农户2838.12元,10%高收户高出观察农户近2000元,二者分别比观察农户高出2.9倍和1.01倍。发展到观察期末,持续高收户和10%高收户户均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分别增加到24498.47元和12120.63元,观察农户增加到3739.13元,二者比观察农户分别高出5.55倍和2.12倍。持续高收户和10%高收户始终保持着高水平增长,增长速度高于观察农户。由以上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山西农户从观察期初到期末,经济基础好,经营投资力度大是高收入农户的显著特点。 2、自然区位和经济环境优越 农户所处的经济地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它对农户经营类型、经营方式、收入的高低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选取出的21户持续高收户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盆地区的3个村,即定襄县镇安寨、太谷县武家庄、临猗县黄斗景。其中定襄县镇安寨村经济收入(有11户)在所调查的十村中1986年排在十村之首,1997年排在十村第二。太谷县武家庄村(有6户)1986年排在十村第二,1997年排在十村第一。临猗县黄斗景村(有3户)1986年排在十村第六,1997年排在第七。只有一户分布在东部山丘区的高平县谷口村,1986年排在十村第三,1997年排在第六。我们再从10%高收户的分布情况看,中部区农户占到绝对优势,观察期初有89%的农户分布在中部平川区,到观察期末,虽略有降低,但仍高达60%,远远高山东西两山区所占比例。 以上分析结果清楚地表明,高收入农户所处区域优势是他们实现高收入的又一重要外部因素。另外从高收入农户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变动情况看,地处山区农户跃入高收入类的比例在增加,跃入10%高收户的东部农户由观察期初的9%上升到期末的26%,上升了17个百分点,同样西部山区也由12%上升到14%,上升了2个百分点。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农户经济的不断发展,山区的经济环境会得到逐步改善,诸如山区交通、电力、资源开发、教育设施等项投资的增加,山区经济迈上一个大台阶是指日可待的。特别是目前国家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会给山区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山区农户收入也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3、家庭劳动力综合文化素质高,人口负担轻 农户人力资本是农户经济中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于农户是集生产和消费于一体的特殊的经济组织,人口既是主要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并且只有先作为消费者成长到一定年龄后,才能成长为生产要素。因此,消费人口的多少必然影响农户收入的提高,以及生产投资的积累和发展的后劲。两类高收户人劳比指标较低,人口负担轻。在观察期初持续高收户人劳比较低,为1.77,10%高收户最低,为1.52,观察农户最高,为1.84。演变到观察期末三者分别变化为1.49、1.51和1.75,三类农户人口负担均趋向于减轻,受农户生命周期和我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制约,经过十多年的演变,家庭中消费人口日渐成长为劳动力,人劳比呈下降趋势是有其必然性的。但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两类高收户人劳比均低于观察农户,尤其是持续高收户人劳比从次低变为最低。劳动力负担人口少是高收入农户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