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也经过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垄断外贸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逐步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接轨的艰难历程。特别是近十年来,外贸体制改革进展成效很大,前途光明。客观地回顾一下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实践发展和理论探讨,以及展望外贸体制在新世纪中的改革前途是很有必要的。 外贸体制改革的简要历程 从1979年至今,历时20余年的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高度集中的国家统制外贸到简政放权、政企分开的阶段(1979-1986年)。首次改革的主要特征是:初步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高度集中式的外贸管理体制,外贸行政部门逐步从直接管理外贸业务转为间接管理,加强了各种经济杠杆的综合运用;打破了国家外贸专业公司垄断经营的局面,扩大了地方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各方面发展外贸的积极性,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为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经过1979年一年的时间准备,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于1980年1月1日正式启动; 第二阶段:开始实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阶段(1987-1990年)。针对第一阶段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987年开始试行以三项指标(出口收汇指标、出口换汇成本指标和财务盈亏指标)为内容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从1988年起在全国推行以省、市、自治区为主的外贸承包责任制。这次改革的方向是:建立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和推行代理制的外贸体制。改革的核心,主要是通过建立和完善以汇率、税收等为主要杠杆的经济调节体系,推动外贸企业实现自负盈亏; 第三阶段:取消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进一步完善承包制的阶段(1991-1993年); 第四阶段:实行汇率改革、取消承包,完善外贸宏观管理的阶段(1994-)。 这四个阶段的改革,自上而下,步步深入,总体思路是:打破计划经济下国家对外贸的集中统制,既充分调动各个方面参与国际竞争的积极性,又保证国家外贸经济活动的法律化、规范化,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和与国际经贸规则接轨。 本文将重点回顾近十年来外贸体制最近两个阶段的改革。按照上述划分,近十年的外贸体制改革具体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外贸体制改革的第三个阶段,即取消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进一步完善承包制的阶段(1991-1993年)。 在总结前一段实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为解决外贸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国务院于1990年底决定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并于1991年开始实施。这次改革使中国外经贸易管理体制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外贸企业实行自负盈亏使出口的发展摆脱了国家财政状况的制约,企业自主经营有利于出口生产发展的长远规划,以保证国家外贸出口的稳定发展;这一改革使中国外贸体制在自负盈亏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更便于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也更适应国际贸易规范的要求,此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1.前一阶段改革试点(轻工、工艺和服装三个行业的外贸企业为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实行了外贸企业出口自负盈亏的改革,取消了国家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对出口总额、出口收汇、上缴外汇仍维持承包制,但由原来的三年一核改为一年一核承包指标。 2.与这次改革相配套,国家对人民币汇率继续作出相应调整。同时,改变外汇留成办法,由过去按地区实行差别比例留成改为按大类商品实行统一比例留成。 3.改革了出口商品的管理办法,增强了出口商品管理的透明度。调整了出口商品的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缩减了配额和许可证管理商品的范围,调整了分类经营的商品目录和管理办法。 4.拟定了新的进口商品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减少了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品种。改革关税制度。1992年1月1日,我国主动降低225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率;1992年12月31日起调减3371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率,使关税总水平下调7.3个百分点;1993年12月31日调减2998个税目的进口关税率,平均降税率为8.8%。 5.深化外贸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推动外贸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和《对外经济贸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的精神,使外贸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通过改革,把企业应享有的经营自主权赋予企业,相应建立起企业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明确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推动外贸企业开展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形成若干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以外贸为龙头的贸工(农、枝)相结合的外向型企业集团。 我们认为,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从建立自负盈亏机制入手,使外贸企业逐步走向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轨道;所有外贸宏观管理方面的改革都是围绕发挥企业(包括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自主经营的活力而实行的。 此次改革,由于取消了国家对外贸出口的补贴,初步解决了以往扩大出口与增加国家财政支出的矛盾,在逐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的同时,使从事外贸的企业感受到经营管理的压力,增强了企业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汇率和外汇留成手段方面的改革,同样也是为企业自负盈亏创造条件。这样改革的结果,放开了对外汇调剂价格的限制,扩大了外贸企业进入外汇调剂中心调剂外汇的比例,并强调行政管理部门不得用行政手段干预外汇资金的横向流通,从而重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为下一步的外汇体制改革进行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