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从80年代起已闻名全国。对于一没有国家扶持,二没有海外投资的温州,企业何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持续高速发展,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温州企业和产业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竞争优势,是由哪些因素促成?对此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分析、总结和阐述,指出了诸如民营企业经营的灵活性,遍布全国的销售网,“小商品大市场”等方面的因素。但我们认为不够充分,本文试图用群聚理论来揭示其优势的形成,并将阐述人们尚未重视的要素,即在温州企业和产业竞争优势形成中的群聚效益。 一 “群聚”(Clusters)是美国著名企业战略专家波特(M.Porter ) 在其1990年的专著《国家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出的概念。1998年,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又发表了专门论述这一现象的论文“群聚与新的竞争经济学”。波特认为群聚是“在某种产业领域里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群聚包含一系列相联系的产业(或链节)和其他对竞争重要的主体。例如,它们包括,专业化投入品如配件、机器和服务等的供给商和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给者。群聚通常也向下游延伸到营销网络和顾客。并且平行扩张到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以及通过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品联系起来的业内公司。最后,很多群聚区内包含政府和其他机构——如大学、标准评测机构、智囊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贸易机构——它们提供专业化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 世界各地已有许多成功的群聚范例,如:意大利的制鞋与皮具业群聚区,美国加州的葡萄酒业群聚区,美国的硅谷IT产业群聚区,丹麦的饲养——生物制药群聚区等等。 群聚从以下几方面提高企业或企业群的竞争力: (一)提高群聚区企业生产率。1、 更好的接近供应商及专业人才。群聚区集中了大批的供应商,找本地而非远方的供应商,可降低交易成本并使原料及备件的库存降至最低。当地供应商在提供信息和服务项目方面会更及时、周到。群聚区吸引了大批专业化人才,使企业吸收人才时可降低搜寻和交易成本。2、易于获得专业化信息。 大量技术和市场信息在群聚积累,加上区内的人际关系密切,比群聚区以外更容易获得专业化信息。3、互补性。 群聚区成员之间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配套型,从而呈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由于大量的专业化产品和服务,使客户更愿意来此采购。4、 公共设施的增效作用。群聚区的形成使政府更愿意投资于相关的教育、培训、检测、鉴定等公共设施;另一方面这些设施的设立又明显地促进群聚区企业的发展。5、更好的内在动力。区内的企业, 由于互相更熟悉产品及相关活动成本、费用的构成及技术状态,较易于进行业绩比较,由此形成的区内竞争压力,促使企业及各层次人员的不断进步。 (二)促进创新。1、 群聚使区内企业比区外企业更早了解、知道相关先进技术、先进零部件设备供应、专业服务和市场方面信息。从而使区内企业更快采用新技术等。2、 区内公司通常能更容易找到创新所需要的物品和条件,供应商和合作者们也容易卷入创造进程,而确保更适应消费者需求。3、 群聚可使多成员复杂创新活动的交易成本降低。 (三)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进而使群聚扩张。1、 由于需求和客户集中,更易产生新供应商。2、人们更容易发现市场、 服务缺口, 从而建立新企业。3、新建企业进入障碍和风险都低于区外。4、新企业的大量形成,使群聚不断扩张;而不断扩张的群聚,使上述各种利益倍增。 (四)群聚是对垂直一体化层阶大企业的有效替代。1、 与一体比大企业相比,群聚在实现规模效益的同时,保持了企业灵活性。2、群聚化一体化大企业有更强的内部动力。3、 群聚比一体化大企业更接近顾客需求,反应更灵敏。 在二战后一体化大企业居垄断地位下,仍有若干中小企业群聚获得成功,并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最好的证明。 (五)群聚容易形成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成功的群聚往往是多工序的产业链在某一地区的集中,这种群聚一旦形成,其他地区或大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模仿它们的成功要素。因为一般情况下,在一个产业链的几个环节形成优势,已很不易,若在所有链节上都形成优势,在10年内几乎是不可能的。 大量案例表明:一个群聚需10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发展出现实的竞争优势。而大多数成功的群聚区至少可繁荣几十年。 二 温州经济发展的条件在中国沿海地区并不算好。它既没有广东、福建的那种境外资金和技术,也没有苏南那种来自上海的辐射作用,它的工业基础在全国也属薄弱地区,另外其企业平均规模至今仍然很小。以我们看来只有用群聚才能深刻揭示它们竞争优势的来源。 据我们初步考察,温州地区已经形成了以下产业群聚。 (1 )低压电器群聚:在温州的柳市镇集中了低压电器生产企业1400余家,它们在全国低压电器市场上的占有率达33%。1978年柳市镇仅有的一家集体企业的电器开关厂,濒临倒闭。该厂职工开始自谋出路,建起前店后厂的家庭企业,并很快蔓延开来,不到两年已发展成为1000家店厂规模。80年代中期形成成龙配套的格局,专业分工精细,每道工序都有企业;大户装配整机,散户生产一个或几个零配件。此时,群聚效应已经初现,其产品价格比国内市场平均价格低30%。至90年代中期则上升为以柳市镇的正泰、德力西等企业集团为龙头,周边乡镇为龙尾的产业群聚,并成为中国首位的低压电器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