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温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随着农副产品长期短缺局面的结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就显得日益突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只有通过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创新,才能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才有物质保证。本文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就最近两年来温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践情况和今后加快结构调整的建议谈些粗浅的看法,供领导和同志们参考。 一、近两年温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探索 最近两年来,我市各地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农村的一项中心工作,大胆实践,积极探索,重点围绕结构调优,效益调高,规模调大,市场竞争力调强的目标,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以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为契机,效益农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市委、市政府自1999年作出以效益农业为突破口,加快我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大决策后,我市各地在农业发展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转变,由增产战略向增效战略的转变。各地充分发挥区域经济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市场畅销的名特优新产品,兴建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逐步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开始构建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新格局。全市重点发展水产、畜牧、蔬菜、果茶、花卉、食用菌、笋竹等优势产业,引进开发名特优新品种280个,注册农产品品牌230个,建成名优特产基地112万亩, 商品猪基地10万头,食草动物基地12万头,禽蛋基地500万羽,香菇4500万袋、蘑菇基地3000万平方尺,马蹄笋基地5万亩,16个海洋捕捞基地和五大围塘养殖基地,25万亩稻田养鱼,以及以乌牛早为主的四大特早名茶基地2.3万亩,以兴建十里花卉走廊为契机,全市花卉面积已发展到6000多亩。与此同时,“258”种子种苗工程开始启动,产后农业已有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有民营种子种苗科研机构20家,发展各类种子种苗繁育企业100余家,建立水稻制种基地4000亩,蔬菜种子繁育基地2000亩,水产育苗场60家。如龙湾的“龙牌”花椰菜研究所近几年培育出34个品种,其产品在全国花菜种子市场占有52%的市场份额。乐清市共有水产育苗场48家,产值1.7亿元。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我市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实施了“百龙工程”,目前市级已分两批评定54家,其中列入省百龙工程的12家,有2家进入全国151家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全市已形成3万多名农产品购销大军,其中年购销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256户,购销额近10亿元。 2、以结构升级和制度、技术创新为动力, 乡镇企业发展形成新气象。近几年来,我市乡镇企业发展区域特色突出,产品质量明显改善,集团化趋势明显,现代企业制度逐步确定,其发展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据统计,目前全市已组建乡镇企业集团120家,其中无区域集团19家,有股份有限公司40家,有限责任公司1.69万家,股份合作制企业2.84万家。1999年全市乡镇企业7万多家,实现产值1086.7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目前全市已有420家企业通过国际质量认证体系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省级著名商标33个。 区域特色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如皮鞋占20%,西服占10%,低压电器占35%,阀门占30%,磁力泵占70%,防风打火机占90%,眼镜占80%,民用灯具占30%,商标徽章占40%。2000年1-9月份,全市乡镇企业完成产值826.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5%,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3、以城镇体系大纲编制为龙头,小城镇建设又有新变迁。 最近两年,我市在深入调查、多方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温州城镇体系大纲,制定了加快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农村城镇布局调整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小城镇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中心镇建设和现代化示范镇建设取得了新进展。1999年底,我市143 个建制镇总人口占全市乡镇总人口的72%,预算内财政收入占乡镇的90%。其中人口超5万人的建制镇21个,乡镇企业总产值超20亿元的14个镇,预算内财政收入超亿元的6个镇。我市小城镇发展基本实现四个集聚效应,即工业集聚、人口集聚、市场集聚、资金集聚,并有中国第一农民城龙港、东方第一钮扣市场桥头、全国汽摩配件主要生产基地塘下、全国最大低压电器城柳市、国家级星火密集区鳌江镇和全国第一座商标城金乡等一大批知名城镇。针对城镇建设中建制镇过多过密的问题,为有效改变“镇镇象农村”的印象,近两年我市城镇规划有所调整,以永中、永兴、海滨、永昌四镇并合为新的永中镇为发端,平阳县的鳌江镇、昆阳镇进行调整,瑞安市调整后的安阳镇、塘下镇、飞云镇的中心镇作用也更加突出。同时,还加大了16个现代化示范镇的建设力度,小城镇综合改革步伐深入,城镇化进程中的现代化气氛更浓了,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4、以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标准、高投入为标志, 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近几年来,我市以建塘、治河、除险、改田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2000年,全市水利建设共投入资金10.9亿元,建设标准海塘122.98公里,1999年竣工42.54公里,26 条小流域治理迈出了大步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75km[2],改造中低产田6.77亩,新增灌溉面积7.1万亩,疏浚河道473.2公里,温瑞塘河综合治理已拉开大幕。全市春季绿化造林8.8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2.77万亩。目前, 全市共有已建和在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02个,面积25.51万亩,其中省级园区14个,面积1.1万亩。目前,全市已建成标准化农田22万亩,累计报批立项土地整理项目101个,整理面积46.41万亩,通过整理可新增耕地6.13万亩,至1999年底18个土地整理项目顺利完成,通过省国土资源厅验收,合计整理面积5.53万亩,增加有效耕地1.036万亩。2000年80万亩的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已分解落到8个县(市、区), 各地均已组织实施,有望在2002年全面完成102万亩标准农田的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将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如瓯海区永兴片海塘建成后,堤内新增可围垦海涂2.9万亩,目前已围6700多亩, 每年可带来13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