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利条件 2000年9月21日,央行宣布放开外币存贷款利率, 对外币利率管理制度实行重大改革:放开外币贷款利率;300 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由中国银行业协会统一制定,各金融机构统一执行。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由外币先行,开始了新的征途。本文从我国利率体制、金融市场、微观市场基础、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监管机制等五个方面,阐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利率机制的完善 经过20年来的改革,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全面的进展,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利率体系,理顺了利率结构,为利率市场化的深入进行创造了条件。 1.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利率体系 经过多年来的金融改革,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准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回购利率等市场利率为基础利率,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浮动的利率体系。 首先,在基准利率方面。自从1984年中央银行体制建立以来,我国的基准利率由一年期银行存贷款利率变为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和各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它主要包括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1)在准备金方面, 法定准备金帐户与备付金帐户合并为一个准备金帐户用于支付和清算,准备金率由13%调为6%,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付息率由9.18%调为2.07%,使得商业银行从成本角度考虑不得不到同业拆借市场进行短期融资;(2)在再贷款方面, 商业银行更加注重通过同业拆借市场和再贴现来调整资金头寸,再贷款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它的作用仅局限于调节基础货币上;(3)而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方式也有所改变,作为一种基准利率,再贴现率与同期再贷款利率脱钩,并规定贴现率由再贴现率上浮生成。 其次,在市场利率方面。已经形成了同业拆借利率、回购利率、贴现利率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利率。1996年取消了原按同档次再贷款利率加2.88个百分点确定的同业拆借利率最高限,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主确定拆借利率水平,由此形成全国统一的同业银行拆借利率(CHIBOR),并成为利率体系中的基础利率;人民银行自1996年4 月开始以回购的形式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由商业银行按照资金的市场供求决定回购利率;随着再贴现利率机制的生成,贴现利率也与存贷款利率脱钩,而是由再贷款利率变动生成。 最后,在浮动利率方面。由于浮动利率能使利率机制更好的发挥作用,调节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行为,引导资金按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流通。1994年,人民银行授权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利率的浮动权,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可上浮20%下浮20%。1996年,规定新的流动资金贷款浮动利率,商业银行和非金融机构可上浮10%,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可上浮10%,农村信用社可上浮40%。1999年4月, 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又由原来20%扩大到30%; 2、理顺了利率结构 首先,理顺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从表1知,1995 年以来的利差调整逐渐为正,并与国际水平接近(美国1992年-1997年平均存贷利差约为2.8%),为商业银行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创造了条件,也为放开利率管制准备了条件。 表1 日期 1993年7月11日1995年1月1日 1995年7月1日 存款利率 10.98 10.98 10.98 贷款利率 10.98 10.98 12.06 存贷利差 0 0 1.08 日期 1997年10月23日1998年3月25日 1998年7月1日 存款利率5.67 5.224.77 贷款利率9.64 7.926.93 存贷利差2.97 2.7 2.16 日期 1996年5月1日 1996年8月23日 存款利率 9.18 7.47 贷款利率 10.9810.08 存贷利差1.8 2.61 日期 1998年12月7日1999年6月10日 存款利率3.78 2.25 贷款利率6.39 5.85 存贷利差2.61 3.6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4-1999年) 其次,理顺了某些市场利率、基准利率、存贷利率之间的关系。由于以前我国的再贷款政策往往行使的是政策贷款功能,这导致了同业市场拆借利率高于再贷款利率,从而出现一些金融机构利用廉价的中央银行再贷款资金在同业拆借市场套利的情况。鉴于此,人民银行于1998年3月1日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改革,下调了准备金存款利率和再贷款利率,规定同业拆借利率不得低于准备金存款利率,不得高于再贷款利率。我国国库券在发行时为了吸引投资者利率通常较高,常出现存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库券利率倒挂的现象,如1992年4 月发行的5年期国债利率10.5%,而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为9%。自从1998年财政部发布第5号公告对发行利率及提前兑取的分档利率进行调整之后, 国债利率和银行存贷利率基本协调,1999年各期国债的发行利率均低于同期限贷款利率,大部分高于同期限存款利率,总体来看处于合理区间,凭证式国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的差距有所降低。 二、货币市场的培育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尽管各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不尽相同,但都是由短期到长期从货币市场起步的。利率的传导过程总是先从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到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再到同业拆借利率,最后到有价证券利率,进一步传导到实物经济中去。中央银行间接调控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流动机制,而货币流动机制又取决于货币市场的发展状况,因而货币市场的发展状况对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机制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只有建立了发达的货币市场,才能使利率调节机制发挥作用,激活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建立起市场化的利率体系。我国的货币市场从80年代开始发育,经过了十几年的规范和发展,已初步形成由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回购市场等市场构成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