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年,香港电讯成为新加坡电信及香港巨商李嘉诚次子李泽楷的盈科动力争夺购并的对象。最后由盈科获胜,并改名为Pccwhkt(电讯盈科)。但自去年10月以来,电讯盈科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压力,某些核心项目被迫延缓,股票价格锐减。如何评价盈科的成败呢? 我们认为,盈科的成功之处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了李嘉诚家族的背景,作为企业起飞的平台。这在市场筹资、审批程序等方面都可以清晰地体现了“出身豪门”的痕迹。不少香港媒体为此对“李家天下”进行报道。 当然,李嘉诚也反驳了李氏家族的公司占香港市场三成的说法。2000年3月23日公布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获得了破记录的业绩,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的盈利分别有96.1%和97%来自香港以外的业务投资,引起人们对“香港空壳化”的担忧进一步加深了。 总而言之,李氏家族在香港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李氏公司的筹资融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选择好市场并购的卖点,无论是数码港项目,还是香港电讯的并购,抑或是间接投资自己兄弟李泽钜的tom.com,都反映出盈科的市场切入点十分到位,很快能够成为市场炒作的热点,为企业的腾飞建立一个好的基础。 被媒体称为“小超人”的李泽楷运作盈科集团的程序是设立盈科控股,控制在新加坡上市的盈科拓展,又以盈科拓展控制在港上市的盈科数码动力及盈科保险,再以盈动控制数码港,专门提供资讯予亚太区的公司。 第三,借壳上市,减少了申请新股上市的复杂程序,节省了上市时间,因此,搭上了网络概念扩张的列车。这是一个比快的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 可以说,盈科的快速成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时代速度的重要性。1999年盈科集团入股得信佳成功实现借壳上市。当年5月1日李泽楷旗下的盈科向黄鸿年旗下的得信佳注入75%股份,成功实现借壳上市,并更名为盈科数码动力。 随后盈科动力开展了一系列的集资和收购活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得信佳由一个市值仅为3亿余港元的垃圾股急升至市值高达500亿港元(最高达1200亿港元)以上的高科技蓝筹股。 第四,通过策略联盟,获得核心技术的支持,占领相关市场。不是靠西部牛仔式的单兵作战,而是短期内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对手建立联盟,优势互补。 第五,擅于资本市场运作,是盈科获得成功的关键。这方面有许多地方可圈可点:比如利用资本市场集资,获得现金流;为了降低收购成本和减少负债压力,以注入资产方式增发股份,而不是采用现金收购。 从披露的材料来看,盈科极少采用纯现金收购方式,它一般是以股份交换作为并购的条件。 同时,盈科动力在配售股份方面也独具匠心。一般是先低后高,其目的是以低价配售可以保证股票上市之后有较大的增幅空间,以树立企业整体形象,尔后,再提高配售股价就可以轻松地获得资金。 当然,盈科的做法也有不足之处,值得其他投资者借鉴。我们认为主要有: 第一,在进行与香港电讯的合并时,对合并的要价似乎考虑不足,对合并之后的走向判断有失水准,结果股价大幅度下降。盈科股价曾经最高达到去年2月15日的28.5港元,但是到10月24日,电讯盈科却以5.75港元收市。今年元旦后,更一度跌穿4港元,跌幅超过八成。投资者对电讯盈科的前景表示担忧和失望。 第二,电讯盈科未来的盈利模式仍然未彻底确立起来;数码港需要投资20亿美元,曾经雄心建立的NOW(Net of the world)大型宽频网上服务面临搁浅,另外电讯盈科被香港电讯业务中手机业务的60%股权让给澳洲电讯Telstra公司,这一切都表明电讯盈科的未来定位让曾经一度为之狂热的投资者心灰意冷,让许多投资银行分析家大跌眼镜。 第三,电讯盈科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目前,电讯盈科的负债高达54亿美元。2000年10月23日,电讯盈科为了减轻债务压力,被迫宣布融资130亿港元(16.3亿美元)。 该方案集资额超过企业所需,目的在于消除市场的不利传闻,增加投资者的信心。 第四,以李泽楷为首的管理层,趁高价抛售自己的股票,动摇了投资者的长期持有信心。原来香港电讯的股东在盈科动力和香港电讯合并之际,可以以1股香港电讯换7.23港元现金加0.7116股电讯盈科。之后,这些香港电讯的老股东仍然有机会套现,但是他们选择持有电讯盈科是对其未来充满期望。如今,落得损失惨重。 10月25日,香港电讯1995年借的为期5年一共32.5亿港元的银团贷款到期,尽管电讯盈科有意提高贷款利息1厘,以延长还款期限,但除本地恒生银行外,其他外国银行都表示无意推迟还款期限。这也是电讯盈科首次遭受银行的冷遇。 (林子编自新加坡《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