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重组基金的基础:国企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企业重组和兼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淘汰落后企业,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方式。重组与兼并的方式、参与机构的不同角色以及具体手段应用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环境,政府在推动重组的进展方面也有着不同的目标。统一的模式是不存在的,对已有经验和理论的应用需要与本地的实际条件相结合。 在国际经验方面,近年来,大规模的企业重组成为全球经济中最为突出的趋势。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转轨经济国家均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大范围的重组与兼并。虽然大型企业一直是兼并和重组的主要动力(1997年以来的巨型跨国兼并事件在企业的并购总规模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专门从事企业收购重组的重组基金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些案例和相应的理论分析为探索中国重组基金的发展策略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为了更为深入地分析企业重组基金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及其可能的特殊性,在本部分中,我们将重点分析这样的基金所将要依存的各类外部条件。为了更好地利用其它国家的经验,对中国条件的分析将适当地比较相关国家的状况。 1.1 中国经济在现阶段的特点 1.1.1 宏观经济形势 与大多数国家相比较,特别是与东欧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相比较,中国经济具有总体经济规模巨大、经济增长空间较大两个突出的特征。 中国经济是一个超大规模经济,巨大的国土、人口和资源数量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市场容量和经济规模。仅仅依靠国内市场即可以有效地支持新产业的形成,建立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以及相应的产业关联。尽管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使得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作用在增加,但是经济规模和国内市场空间对企业运行的影响依然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尽管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逐步放慢。由于总体经济水平仍然较低,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成长空间。在可以预见的10年—15年内,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大体上仍可保持在6%-8%。经济增长的持续将会为企业重组提供较为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 1.1.2 产业结构状况 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1.产业门类齐全。绝大多数产业和产品可以在国内形成完备的产业关联,并得到相应的配套供应,对国外产品和零部件的依赖程度较低; 2.单一产业的国内市场规模巨大,在大多数产业中可保证在规模经济的水平上形成竞争局面,相当多的产业内可以容纳多家大型和超大型企业; 3.大多数产业领域中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动力不强; 4.产业内的组织结构相当不合理,缺少上下游充分整合的大型企业集团,在许多领域存在低水平的重复竞争。 这些基本特征为中国的企业重组提供了不同于转轨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产业背景。 1.1.3 市场竞争局面 受经济持续增长、大规模投资累积以及市场开放的影响,中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具有以下特点: 1.受国内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和投资能力巨大的影响,在中低技术水平上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导致了低回报率的普遍化,并影响到相当多企业转变为亏损。 2.受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的影响,在中高技术水平上的市场中,国内企业面临日趋严重的国际竞争压力。尤其是金融业、服务业,在组织管理、技术水平和服务理念上都难以适应国际竞争; 3.在中低技术水平的制造业中,国内企业仍然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并可依靠国际市场扩大产量和形成盈利来源。 这些市场竞争的特点决定了国内企业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必须依靠中低技术和国内市场创造企业发展的利润。 1.1.4 资本市场发展 中国的国内资本市场在199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经过了十多年的稳步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结构和一定的规模。 1.股票市场:上海、深圳股票交易所和国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数近1000家。但上市公司的质量不高,上市企业的资本回报率持续下降; 2.债券市场:国债品种和发行量达到较大规模,企业债品种和发行相对较少。 3.资产证券化初步提出,大规模的资产证券化活动有赖于相关法规的完善。 由于整体经济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资本市场将会向更加完善的方向逐步发展。 尽管存在多种问题与局限,与中东欧的转轨国家相比,中国的资本市场为企业重组基金的创建和发展提供相对较好的环境。 同时,需要看到的是在国内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人的资本规模仍相对较小,个人投资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加愿意作为一个独立的投资人进行投资(如直接进入股市),较少地希望通过基金方式间接地进行投资。这将对重组基金的资本来源形成一定负面影响。 1.1.5 法律与政策环境 中国在过去20年中特别致力于法制建设,出台了许多与经济发展和金融制度的法律、法规。 1.法律环境趋于完善,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框架初步形成,其中与基金市场发展有关的公司法、证券法、银行法等相继出台实施。 2.国家的税收体系逐步建立,国家税收政策和居民的纳税意识都不断改进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