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复建设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顽固堡垒 重复建设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一个痼疾,其直接表现就是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如果我们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和地区趋同度反映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的话,那么以下数字颇能说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已是一个老问题了。1981年区域工业部门产业结构与全国部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0.9以上的省市区有18个,占省市区总数的62.1%。如果除去几个资源偏重型产业,相似系数在0.9以上的省区有14个,占省市区总数的82.8%。(注:费洪平:《地区经济:“诸侯”争忙“摊煎饼”》,《中国国情国力》1997年第10期。)针对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给国有经济造成诸多弊端的态势,党的十二大就已提出要求:“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全面的经济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区域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化。” 然而,后来的情况表明,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反而进一步加剧。1995年我国地区内工业部门产业结构与全国部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高达0.9以上的省市区有24个,占省市区总数的80%,比1981年增加了17.9个百分点。(注:费洪平:《地区经济:“诸侯”争忙“摊煎饼”》,《中国国情国力》1997年第10期。) 更令人咋舌的是,新一轮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化已显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在各省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时,全国30个省市区中以汽车为支柱产业的有22个,机械工业有25个,电子工业有24个,石化业有23个,建筑和建材业有19个,冶金业有15个,纺织业有11个,食品业有8个,医药业有7个,出现了严重的产业发展计划的趋同。(注:高国力:《我国地区工业结构存在五大问题》,1997年12月12日《经济学消息报》。)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也呈出了趋同现象。前些年,国家有关部门曾对全国高新区3990种产品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微电子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产品共1288种,占32.3%。然而,这种产业趋同现象近年又有所加剧。根据原国家科委制定的分类标准,高新技术产业共有11个领域,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其中的五六个领域。据1995年对52个国家级高新区产品销售收入分析,36个高新区处于前5位的产业均为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29个高新区处于第一位的产业为电子信息。再对照以下高新区的“九五”计算,大多数高新区确定的支柱产业也没有超出这5个领域。产品结构也出现雷同现象,有近30个高新区生产电脑,有近20个高新区生产电视机,生产手机、寻呼机的高新区也超过了10个。而且没有这些产品的高新区也正准备上这些生产线。(注:参见1998年6月15日《报刊文摘》。) 上述情况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趋同化已是一个痼疾,不下“猛药”难以治愈;其二,新一轮产业结构趋同是在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都比较密集的高一级产业层次上的重复投入,其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资金都远远超过前一轮工业层次上的重复建设和趋同,因而,这种区域产业同构的格局一旦遭遇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残酷打击,其损失和浪费将是空前巨大的。 二、必须清醒认识重复建设的危害 为了根治重复建设,必须深刻认识其危害和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重复建设导致大量商品过剩,供求失衡,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各地一哄而上、重复引进、重复建设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商品过剩。1998年国家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在对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610种商品进行市场调查后发表报告说,除旅游等极少数几种商品外,其中的600余种供过于求。(注:1999年2月5日《中国改革报》。)商品过剩,长期积压,是企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价格一降再降,使企业经济效益连续下滑而无回天之力;资金周转不回来,不仅使企业更生产难以为继,而且阻碍宏观经济向好。最近,家电行业几家大型企业为摆脱困境搞价格联盟,这种违反市场法则的做法不仅于事无补,还会令消费者产生逆反心理,使企业更加被动,最终必是自寻台阶,不攻自破。 (二)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大量闲置。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900多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有一半利用率低于60%,最低的只有百分之几。近年来,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30-50%,手表、自行车、啤酒等行业有1/3生产能力闲置,发电设备、照相胶卷、电影胶片、日用铝制品、空调器、复印机、农药、化学原料药、微波炉、录象机、内燃机、汽车、金属切割机床、油漆等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10-40%,而小型电子计算机利用率仅为3.5%。(注:参见周维富:《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及其调整》,《江淮论坛》1997年第6期。)大量生产能力过剩,设备闲置而不能创造效益,这本身就是浪费;设备闲置而使企业开工不足,又必然导致失业、半失业工人增加,降低工人阶级队伍生活水平;同时,在科技迅猛发展、产品升级换代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势下,闲置的生产设备必然遭遇残酷的无形磨损。 (三)重复建设必然使投资分散,从而造成企业和项目小型化、分散化,使规模不经济。 重复建设背后演绎的是各地争上项目争资金,其必然结果是投资分散,企业及项目小型化、分散化,产业集中度和资本集中度低,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集约化经营。首先,从产业方面看,产业集中度和资本集中度较低。例如,与美国、日本的行业前10家相比,机械工业的集中度,我国为4.8%,美、日为50-60%;电子工业集中度,我国为15%,美、日为65-90%;汽车工业,我国前三位企业的集中度为33.6%,而美、日为90%,我国目前拥有汽车组装厂超过200家,装配厂超过2000家,产量却不及国外一家大型汽车公司的产量。(注:高国力:《我国地区工业结构存在五大问题》,1997年12月12日《经济学消息报》。)其次,从企业方面看,我国小企业过多,大企业过少,而且布局分散,生产能力过小,无法实现规模经济。例如,全国有大小啤酒厂800多家,不少地区是县县有酒厂。再如,我国11500万吨钢产量(1998年)由1500多家钢铁企业生产出来,年产1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只有17家;钢铁工业部门年人均钢产量只有33吨,仅为日本钢铁企业人均钢产量的1/22,吨钢能耗也比日本高48.7%。在石化行业,半数以上炼油厂的生产能力在20万吨以下,达不到最低有效规模水平。再从项目方面看,投资项目小型化,起点低。例如,1995年我国基本建设施工项目中,小项目投资额占全部投资额的56%,小钢厂平均规模只有3.4万吨,小水泥厂只有8.8万吨,小棉纩厂只有2万绽。(注:高国力:《我国地区工业结构存在五大问题》,1997年12月12日《经济学消息报》。)总之,重复建设导致的投资分散、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过小,使企业提高规模效益失去了条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始至终处于劣势地位,在不久的将来加入WTO后,一大批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对这一不可避免的趋势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