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转机 (一)总量矛盾缓解、企业状况改善是经济转机的主要表现 进入2000年以后,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变化:经济增长率提高、各项需求增幅提高、一些物价指数止落转升、企业经济效益好转等等。这些变化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总量矛盾缓解。随着各项需求增幅的提高,特别是出口增长率的大幅度提高,需求约束有所缓解;另一方面,对供给结构进行了初步调整,对“五小”生产加强了管理,使供求间结构性的矛盾也有所缓解。第二,企业状况好转。从产销率和实现利润情况看,企业的经营状况在好转。从典型调查的情况看,一部分国有大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态势较好。这表明至少一部分企业的经营状况好转了。经济增长率提高是以上两方面变化引起的必然结果。这些变化表明,宏观经济形势确实出现了重要转机。 (二)经济转机标志我国经济运行进入了一种新状态 当前的经济转机对宏观经济形势具有重要意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在国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经济转入需求约束下的持续回落状态: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突出,企业经营面临很大困难,经济增长率持续回落。经济转机的出现,标志这一经济运行状态基本结束了。主要因为:第一,经济转机的出现,标志着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基本消失,外需重新成为内需的一个重要补充部分。第二,经济转机的出现,标志我国宏观调控体系方向性的转变已初步完成。从抑制需求扩张,到刺激需求增长;从治理通货膨胀,到防止通货紧缩,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在新的总量环境下开始发挥新的作用,并在缓解总量矛盾中收到了明显成效。第三,经济转机的出现,标志我国供给层面开始发生积极变化,经济结构调整使供求结构性矛盾有所缓解,战略性重组使部分国有大企业焕发生机,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使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我国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和源泉。 在国际因素、需求政策因素和供给政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经济运行开始转向以优化结构、突出质量和效益为主线的平稳增长状态。这是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状态的一个重要变化。 (三)经济转机是初步的、有限的,需要继续巩固 从目前情况看,经济转机只是表示了经济运行状态转变的趋势,还不意味这一转变已经完成。主要由于:第一,供求总量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改变。据统计部门分析,影响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首要因素是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大约占到生产资料全部涨价部分的5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的回升主要因为服务收费价格的提高;商品零售价格回落幅度减小,主要受鲜活农副产品价格季节性波动的影响。在工业品市场,供大于求仍然是商品供求关系的基本状态。需求约束在未来仍然是影响企业预期、限制生产投资活动的主要因素。这表明工业保持稳定增长的供求关系格局还未形成。由于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因此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第二,企业状态的好转是有限的。据有关分析,企业经济效益的好转,在很大程度上与原油价格上涨、银行降息等外部因素相关,部分国有大企业和民营经济好的发展势头,也缺少产业升级和制度、机制转变的支持,尚不稳固。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既缺少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持,也缺少经济激励机制的支持,总体上仍然是不适应的。第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继续发展存在严重隐患。粮食供给从长期看,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由于农产品价格问题、乡镇企业发展问题、农民工就业机会减少问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前景不容乐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很大困难。第四,国际经济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目前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已经对欧美、日本、东南亚国家、地区的经济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美联储实行的紧缩政策在抑制经济增长速度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东亚国家的经济恢复仍然是表面的,基础还很脆弱,爆发新的金融危机的可能仍然存在。总体看,国际经济中仍然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仍有可能出现。以上分析表明,在国际经济形势好转和政策性因素支持下出现的经济转机,还是不稳固的。 二、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期 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一系列困难,一方面是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199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比1980年翻了两番,提前实现了经济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按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分析,我国城镇居民在“九五”期间已步入小康生活水平。与此同时,我国开放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格局也已初步形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都完成了阶段性的任务,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随着发展阶段的转变,我国经济开始进入全面竞争的时代,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内企业之间展开了全面竞争。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生活开始进入小康阶段,与温饱阶段伴随的物资匿乏和普遍的供给短缺现象也随着消失了。物质供给的丰富和短缺现象的消失,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市场开始由商品的买方来决定了,在争取买方肯定的过程中,企业间展开了全面竞争。第二,随着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融合程度提高,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开始越来越多地传导到国内市场来。我国企业不仅面临相互间的竞争,而且面临来自国外企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全面竞争的环境,是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面对这一新的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机制表现出多方面的不适应,这是1998年以来经济运行出现一系列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本克服经济运行方面的困难,最主要的还是要完成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方面的转型,形成适应竞争环境的新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模式。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产业发展从一般水平上的数量扩张转向竞争力提高中的整体升级 温饱状态下的消费需求主要拉动了一般工业产品生产的发展;与其伴随的商品和服务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则导致以数量扩张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进入小康阶段后,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了,消费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消费需求开始拉动加工过程更为复杂、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业产品生产的发展,例如从吃、穿、用方面的需求转向住、行方面的需求。与此同时,温饱阶段的短缺状态也消失了,产业发展开始面对全面竞争的环境。这些变化要求各产业必须在不断提高竞争力的过程中完成整体升级,即在从较低产业竞争能力提高到较高产业竞争能力的过程中,实现从较低的加工制造水平升入较高的加工制造水平,从比较简单的加工制造业结构转向比较复杂的加工制造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