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黑色的背景 1999年黑龙江啤酒行业销量比上年增加,利税却少了一个亿。管理者、经营者都说:这是无序竞争的恶果。你的酒中奖,奖6角; 我的酒中奖,奖一瓶;最高时,一箱酒有17瓶有奖;有的厂家更是大方,你喝我一瓶,我送你两瓶;更有甚者,发饮酒票,干脆让你白喝!这样的“竞争”在1999年达到了白热化程度。1999年黑龙江省啤酒行业销售量为125万吨,比上一年增长了5万吨,但税收却比上年减少了7000万,按啤酒税的构成推算,全行业销售额比上年减少2.5亿元, 再按啤酒销售利润在15%左右计算,黑龙江省啤酒行业利润比上年减少3750万元,由此可推算黑龙江全省35家啤酒厂1999年利税总额至少比上年减少一个亿。 中国家电业产品价格一降再降,销售利润越来越低。“价格”作为市场竞争“最后的武器”在家电行业中频频亮招,不仅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间隔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以彩电业为例,1989年长虹挑起了第一次价格战,此后,1996年起连续四年,彩电业出现了六次价格大战;微波炉行业的价格之战,更是打得不亦乐乎,仅格兰仕一家就分别在1996年8月和1999年5月及2000年6月将价格大幅度下调, 每次降价幅度都高达40%。据悉,目前家电销售的利润率仅有5% 左右,全面进入了微利时代。 纺织、煤炭、有色、冶金、民航、造纸等行业都存在过度竞争。由于过度竞争,煤炭需求量持续减少,煤价下跌,使国有煤炭企业在1998年、1999年陷入了大幅亏损的被动局面。由于过度竞争,中国纺织业连续六年亏损,毛纺织业作为纺织行业一支主力军,困难突出,亏损严重,国有毛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已连续7年亏损。1998年净亏损达9.15 亿元,1999年毛纺行业亏损比前年增加5.7%…… 由于过度竞争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重点行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严重,这已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政治问题。 经济动脉梗阻:积压、积压、积压 过度竞争,最直接的根源在于:重复建设,低水平扩张。由于“诸侯经济”的影响,盲目投入造成生产能力过剩,产品大量积压。当前,国有企业产品量的扩张已达到相对极限,由于产品的总量膨胀,市场空间减少,引发了企业低价竞销。 1999年,因总量失控,钢铁价格每吨下跌了150多元,新增库存104万吨。 1999年底社会库存煤炭仍有1.6亿吨,煤价下跌。 近年来,中国民航竞争异常激烈,由于运力过剩,一些航空公司的客座率和载运比较低,导致竞相降价销售,降价幅最大的高达50%,民航总局不得不明令禁止低价竞销和变相降价销售行为。 中国家电业量的扩张已到了极限,以电视机为例,我国电视机每年市场需求量大约800万台,而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台。 商品房空置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97年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达7038万平方米,到1998年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8783万平方米。商品房沉淀的资金估计在6000亿元左右。据专家分析,1999年经济适用房总投资1901亿元,建设规模2.4亿平方米,因此, 全年房地产开发的规模不会明显缩小,而商品房销售的增幅也将趋缓。同时,商品房空置形成的深层原因短期内难以解决。因此,商品房空置面积总量不会明显减少。 银杏产业,过去深加工一项附加值就可创汇100亿美元, 由于国内银杏加工企业急剧膨胀,行为缺乏规范,恶性竞争,我国的银杏基地效益大幅下滑,国内企业为了抢到订单,竞相降价,最后到了成本价甚至更低。 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中国已由商品短缺时期进入相对过剩时期。据国内贸易部对600种商品供求情况的最新调查, 目前供求基本平衡商品的比例为66.6%,供过于求的商品比例为31.8%,供不应求的商品比例为1.6%。另据有关部门对143种工业企业产品实物库存情况统计,产销率超过98%的有62种,占43%;滞销的42种,占29.37%; 平销商品39种,占27.27%;其中,钢铁产品、耐用消费品、纺织类产品、 轻工食品类产品滞销比重中分别有各自种类的19%、55%、62%和70%;在化工类产品中,有50%—70%的产品呈滞销状态;10种有色金属、平板玻璃、木材等产品销售不畅;工业锅炉、内燃机和交流电机产销率较低;汽车、摩托车和小型拖拉机的库存量有增无减。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全国各省市无一例外都拥有数量不等的过剩库存商品,且广布各行各业。目前,我国企业库存商品总值已超过3亿元。因为积压, 造成大量企业陷入困境,大批职工被迫下岗。因为积压,导致企业竞争加剧,由于过度竞争,企业低价竞销,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亡羊补牢:小的是该死的 结构调整:资源性企业控制总量,优化结构。 近年来,资源性企业由于产品相对过剩,导致过度竞争,纺织等行业通过控制总量的办法,突破过度竞争的重围。 纺织业:提前一年完成压锭1000万,分流120万人, 实现全行业扭亏。纺织业通过压锭,也就是压缩淘汰落后的设备和分流富余人员来解决这些矛盾,取得了宝贵的经验。首先制止了重复建设,推动了结构调整,产生了一些有竞争力的大集团;其次提高了全行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再者,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管理费用下降,产销率提高。国家纺织工业局局长杜钰洲感叹道,如果说纺织业改革脱困是国企改革的“突破口”的话,那么,压锭就是纺织业重组增效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