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青春偶像剧赶着世纪末的最后一班车翩翩而来,从最早的《上海之恋》《京港爱情线》到后来的《将爱情进行到底》《青春出动》,中国的青春偶像剧已经成为继古装剧、公安剧之外的一大样式。然而与日、韩青春偶像剧(简称日韩剧)在国内造成的轰轰烈烈的影响相比,中国的青春偶像剧(简称中剧)却是出一部毁一部,更有观众以“中国电视之恶心”、“青春呕像剧”、“将肉麻进行到底”来形容他们,真可谓是吃力不讨好,原因何在?我们认为中国青春偶像剧至少出了以下三大毛病: 一、缺乏有激情和想像力的编剧 中剧的失败,其原因不在于没有精致的外景,靓丽的偶像,而恰恰是在于我们的编剧。中剧的编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全盘照搬。《其实不想走》的导演就曾抖出“内幕”。中剧克隆成风,这些编剧们或单干或三五一群,首先查询哪一部日韩偶像剧是否在国内播过,然后找来港台版(有中文字幕或配音)的影碟,接着找来电脑开始写作。写作时把上杉理子改成许诺,把东京改成北京,把生鱼片改成涮羊肉,其它基本情节、结构、人物、细节乃至化妆、服饰都不变,没两天,一部偶像剧剧本就炮制出来了。比如声名赫赫的《将爱情进行到底》《新闻小姐》不就是日剧《爱情白皮书》《新闻女郎》的仿制品吗?第二类是只学皮毛、不学精神。他们倒是不屑于克隆,而是要自己学习后再进行创作,只可惜他们是东施效颦,学来学去只学到了“面孔要青春、服饰要新潮、剧情要离奇、细节要搞笑、观念要时尚、音乐要煽情”这些表面化的东西,而日韩剧中那些世间的人情味、青春的气息却半点儿也没学到,最终造就了一批不中不洋的畸形儿。最后一类编剧倒是放聪明了,外国的东西不屑学,信誓旦旦要开创有“中国特色”的青春偶像剧之路。于是标榜“现实主义”的青春偶像剧《其实不想走》隆重出台了,众多记者、影评人纷纷叫好,认为该剧以现实主义的目光来看待一个非常严肃的人生话题:一个人如何面对贫困、面对金钱、面对诱惑?然而媒介的炒作并不等于观众的判断。年轻人爱看偶像剧就是图个轻松,平常生活就够累了,“为什么还得看别人苦兮兮的样子,为什么还得让你们教我们怎么生活?” 其实无论是那一类的编剧,他们所编创的作品都会有以下的问题。 首先,题材单一。国产偶像剧是清一色的风花雪月,好像青春除了爱情外就无药可救了。《都是天使惹的祸》中,邵剑波大夫如同“爱情发生器”,令医院里青春或不青春的护士一律神魂颠倒、春心荡漾,不仅耽误工作,甚至为他大打出手。日本的《急诊室的故事》和韩国的《妙手情天》同样以医院为题材。《急诊室的故事》里男主角的爱妻到最后一集才苏醒,《妙手情天》中,爱情也只占了小小的比重,他们共同所关注的是在医院这个特殊的背景下人们的爱恨情仇以及一个年轻医生的成长过程,这比起为爱情而爱情的中剧实要高明多了。其实现在在日本完全意义上的纯爱情剧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穿插爱情戏的侦破剧、恐怖剧、科幻剧、校园剧等,这些剧更加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永不瞑目》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它是两种情节剧模式的结合,侦破片紧张曲折的剧情摆脱了风花雪月的局限,可歌可泣的爱情,令人倾慕的男女主角始终满足着视觉感官的需要,从而赢得了大众。青春偶像剧向其它样式电视剧学习,形成互动,也许是一条路。 其次,虚假做作。国产偶像剧一直强调贴近生活,追求真实感,但实际情况却是既不真实,更无浪漫,日韩剧都有一个倾向,整体上往往讲一个梦幻般童话故事,局部上用大量真实的细节来填充。日剧迷们毫不否认日剧故事的老套与雷同,但是他们更看重的是细节;感情的细腻、心态的转变、生活上的小碰撞、语言上的小幽默,这一切的一切最后形成了一个只属于剧中角色的真实的生活空间。在这里,角色是活生生的,而观众都被吸引到这个世界中,与他们共呼吸、同欢笑!虚拟的神话代替了真实的世界。而中剧却恰恰相反,他们嘴里叫嚷着真实、整体故事上也追求真实,但是细节却肤浅虚假,缺乏创造力。最可笑的是一味模仿日剧中的细节;金城武爱跑步,李亚鹏就爱跑步;木村拓哉骑摩托骑得帅,李亚鹏就骑着自行车带着一大捆玫瑰在小巷里穿行,甚至连发型都一模一样。真正的艺术无非有两种:一种离生活很远,让现实的人不能触摸,让他们摆脱世俗的生活经验,给他们一种生活在别处的体验。另一种艺术,离生活非常近,或者干脆就是生活本身,让现实的人处在艺术世界中有一种生活在这里的感觉。这两种都给人以愉悦。而中剧的现状是不远不近,似真似假,完全是“半吊子”。 最后,节奏拖沓、人物单薄。日本三大电视台每一季只拍一部偶像剧,每部不超过12集,每集45分钟,每周放一集。每集有几个兴奋点,小高潮如何分布,大高潮在何时出现都有一定的规律,一部日本偶像剧就像一个结构严谨的工程,而中剧不论有戏没戏每部都要在20集以上。我们知道,青春偶像剧是以青春爱情为主题、以花样年华的年轻人为主角、以15-25岁的年轻人为受众的。受众不是那些婆婆妈妈的家庭主妇,可以天天盯着屏幕看那些翻来覆去的爱情纠缠,他们是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里的年轻人,讲究的是简洁、明了、效率、效益,那些明明只有10集内容却硬要拉成20集的东西,观众不会用心去关注的。早期的中剧人物非三资、外资、合资企业不待,非青年才俊、白领丽人不成,非别墅小车、名牌服饰不用,连老外看了也要感慨中国改革春风一吹,一夜间真是赶超英美。后期的中剧倒是把目光放到了普通大学生的身上,不过这些人物似乎都很单薄,没有任何个性,也没有性格的变化,从头到尾都一个样,日剧11集一般只塑造两三个人物,而中剧却塑造了20多个人物,戏是撑到了20集,而角色却没了。 作为一种蓬勃兴起的独立剧种的青春偶像剧需要专门的编剧。在日本,剧作家和演员阵容是并重的。日剧的剧作家风格通常十分明显,如野岛伸司的剧本不避讳描述一些变态的社会现象,以不重复自己自许;浅野妙子、北川悦吏子擅长描写动人浪漫的爱情故事;广本克一则以剧情悬念取胜。一出日剧的成功与剧作家有很大关系,电视台也非常重视与名剧作家的关系及对他们的宣传,观众更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剧作家的作品去观看,这与国内只重视演员是不一样的。如果有一天,国内能出现让年轻人记住名字的剧作家,国内的偶像剧才算上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