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电影正处于十分艰难的困境中,这就更加需要舆论的支持与推动。在许多国家的电影历史上,也常出现这样的挫折。以日本为例,就曾经从高峰一度跌入低谷。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有信心,更希望各方面创造条件,使其恢复生机。 近期以来,因为参与了上海影评人2000年度的“十佳影片”的评选工作,观看了各厂推荐的近30部影片(约占全年生产量的三分之一),使我确实感到我们艺术家对中国电影的那颗爱心,那种把生命扑在其中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因为严重缺少资金,无法创造宏伟的电影景观,但他们并不因此气馁,而是致力于电影艺术多方面的开掘,更加专注于由外向内,深入把握人们的生存境遇、心灵世界和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以我们评选出的“十佳影片”(《刘天华》、《无声的河》、《真心》、《英雄郑成功》、《詹天佑》、《朱拉的故事》、《蓝色的爱》、《永远十九岁》、《菊花茶》和《走过严冬》)为例,便可突出地看到这一点。 (一) 郑洞天导演的《刘天华》,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部代表作,他不事张扬,而沉入对艺术意境的感悟。影片叙述了民族艺术家刘天华短促的一生,他把整个生命献给了二胡艺术的钻研与创造。刘天华不似许多艺术家那样性格狂放,而是平静如镜,像一条清的溪水缓缓流去。为此,影片突破了我们通常运用的跌宕起伏的叙事结构和摹写方式,而真正探寻到了与其生命相呼应的艺术风格,尤其希望能从中贴近我们民族艺术的精魂,那悠悠然,苍苍然,而又昂昂然的音韵,那生活在山山水水和大街小巷之间我们普通百姓的心声。我们看到影片以单纯的三个前后为序的生活片段,写出了他拨动琴弦从民间走来,一步步走向他艺术的纯境;他的爱情生活,也如那不闻喧嚣的琴声,淡化在他的生命中。影片让我们从琴声中如见其人,又让我们从他的形影中如闻琴声。影片是形声相融,意境盈然,创造了一个独具我们民族风格的音乐家的艺术形象。他,犹如一株从国画中浮现的松柏,肃立在我们面前。 影片对白不多,主人公创造的琴韵,成了影片突出运用的电影语言。我们处处可以体会到艺术家对影片独特风格的追求。确实,我们艺术家虽处困境,面对浮躁的文化氛围,但却一刻没有背弃对艺术的真诚,而是更加执著、坚定。 宁敬武导演的《无声的河》又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这是一部有关聋哑儿童的影片,他不仅不是一般地提出了对弱者关注的主题,而且在儿童片的创作上,又展现了一种探索、创造的精神。影片突破了我们过去描写残疾人故事的既定格局,不是专注于他们悲剧境遇的渲染,单线描写一个孩子的不幸命运,而是表现了这个群体对生命欢乐的追求和他们生机勃勃的创造。这里的老师,也不再表现为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救世主,而是一个与他们携手共乐的同行人。于是,这里不再是西风苦雨、残枝败叶,而是春风吹遍,阳光满地。 显然,这样的处理,并不是艺术家在回避残疾人的身体局限,掩盖生活本身存在的矛盾,而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人们拥有的广阔的生活天地,激发人们发挥多方面的生命潜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影片在电影语言的运用上,不仅努力发挥每个镜头的生活含量,并且特别注意镜头组合所形成的运动节奏。对于自然风光的处理,再不是把它置于一般背景的地位,仅仅限于衬托的作用,而是成为人物生命的一部分。当我们看到他们也能画,也能演,也能舞,也能参与社会斗争的时候,那一幅幅青山绿水的画面似乎都在诉说:他们就是我的主人;他们美好的心灵,就是我的精魂。 《无声的河》,现在则是一曲欢乐的歌!影片在开掘有关题材的意蕴上,能够达到这样一种深远的艺术境界,我们不能不感佩艺术家的求索精神。 我之所以强调举出这两部影片在艺术风格上的独特追求,不是意指他们希望形成一种变革,优如80年代兴起的一股思潮,而是主要说明他们虽然身处喧嚣浮躁的文化环境,却能坚持艺术的尊严,守住这片清净地;他们希望播下种,长成树,明天是一片森林。 他们当然不会去提出什么口号,但是你确实可以感受到,他们不再简单地理解文学是电影的基础这个固定的结论,而是希望对电影艺术有不断的探寻。我们应该鼓励这种探寻。 (二) 这一年度,传记片的创作比较多,历史的现实的,涉及到方方面面。除了上面列举的《刘天华》,还有《英雄郑成功》、《詹天佑》和《真心》。它们的主题内涵都比较单纯,旨在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但它们在艺术处理上,却力求创造各自的表现风格。 广春兰导演的《真心》,在这一点上更有着它积极的表现。影片叙述的是有关一位医生支援边疆的事迹,类似这样的题材,已经有过很多演述,如果不能深入把握人物的独特个性,则势必陷入我们通常表现好人好事的故事格局,而正是在这个关节点上,艺术家有深刻考虑。 那么医生吴登云是怎样一个人物呢?艺术家又是怎样理解他的呢?可以说,他在灵魂深处,就有着热爱生命的精神,这似乎是他的天赋,因此一切善行,对于他来说就成为一种平常的行为。他对病人的关注、奉献,他再次地把自己的血液输送给病人,不断地跋涉长途去救治远方的病人……这一切也就成为他生命的自然流露。艺术家正是这样把握着主人公的性格底蕴,因此在整体处理上,在细节的描写上,都追求一个单纯,不事渲染,使吴登云的性格得到真实、贴切而又丰富的体现。使人们也真正从心灵深处获得了一种精神共鸣。 当然,我说单纯,绝不意味着艺术上的单一,艺术家正是多侧面、多角度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列举有关人物活动背景的描写,就提供我们一番想像。我们看到了那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我们又看到了帕米尔高原的峭拔景象,在那强烈的对比中,我们是真正体会到主人公的生命选择:他是毅然离开了春风扑面的故乡,去迎接凌厉风暴的吹打,他是在那温和的性格中挺立着坚强。当我们看到他在失去了妻子,牺牲了女儿以后,面对巨大的痛苦,依然迈步前行,我们是真正地理解了他,贴近了他,他才是我们心中的吴登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