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七月,文艺舞台热闹非凡,影视屏幕亦精彩纷呈,其间最为耀眼者当数二十四集电视剧《长征》。播出期间即有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收视率10.01%,北京地区高达17.9%,创下了同类题材的最高纪录。在这些日子里,观众热情洋溢的电话、信件、电子邮件让播出该剧的中央电视台应接不暇,一封封满含激情的读者来信如雪片般飞向本报。 河北承德读者卫文省在来信中说:“每晚观看电视剧《长征》,都让我心中激动不已,它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华民族复兴史上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山西新绛县梁冬来信认为:“《长征》是一部真实感人,让人回肠荡气的史诗绝唱,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江西会昌县的林海在信中称赞:“《长征》用真实描绘的手法,向观众再现了一幅人类战争史上的恢宏画卷,再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不凡的风采,很有吸引力和震撼力。”北京观众童萍来信盛赞《长征》的教育意义,“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在暑期中重播该剧,让孩子们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 一部《长征》,让多少人的情思回到了那难忘的峥嵘岁月,激荡起多少人胸中的豪情壮志。六十六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长征”,无疑是人类史上的伟大壮举。中国共产党人在三百六十七天艰苦卓绝的长征中第一次自主地选择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保了中国革命摆脱困境走向胜利;“长征”,作为军事家角逐战场的一次艰难历程,它铸就了战争史上最壮丽的篇章;“长征”,它历经了万水千山,战胜了人体自身的极限,为人类树立了以信念和意志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光辉榜样。“长征”不仅是中华民族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座内涵丰富,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富矿。《长征》的创作者们以炽烈的创作激情和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投身于这座宝矿,终于使中国的荧屏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周年诞辰之际,有了第一部全景式、全方位再现长征全过程,生动展示长征精神的电视力作。电视剧《长征》在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美学追求下,以壮阔的气势、逼真的场景,再现了苏区突围、血战湘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飞夺泸定、攀雪山涉草地、突出重围大会师等一幅幅悲怆而壮烈的历史画面。严格的历史真实加以丰富的艺术想象,使这些史诗般的画面不仅有阔大的气势,更有栩栩如生的生动细节,从而使该剧具有了震撼心灵的艺术感染力。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准等同志充分肯定,这正是《长征》最大的成功之处。同时他们认为,《长征》的艺术魅力还在于人物塑造的成功。对活动于这些历史画面中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一代伟人,该剧找准了人物的性格基点。剧中以细腻的笔触凸现了毛泽东大智大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周恩来虚怀若谷、顾全大局的高尚品格,朱德坚定不移、坚毅果断的精神境界,这种在艺术上对领袖人物塑造的突破,大大增强了《长征》的吸引力。 无疑,电视剧《长征》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领域,获得了重大成功。这成功首先源于作为中共党史研究的权威机构“中央文献研究室”,与中央电视台“强强联合”的创作机制。前者由逄先知主任挂帅,为该剧的创作收集、提供第一手历史资料;后者则成立了由赵化勇台长任组长的创作、生产领导小组,从创意、策划到拍摄都由台长亲自抓,从而组建起了由一流创作人员构成的创作队伍。该剧编剧王朝柱,长期从事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先后创作出了电影《长征》、电视剧《周恩来在上海》等作品,并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该剧主演唐国强、刘劲、王伍福,这些年一同在电影《长征》、电视剧《开国领袖毛泽东》中扮演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一支富于功底的主创队伍,在主管部门强有力的指导下,穿越历史的迷雾,在准确掌握史实的基础上,把握住了该剧创作中如何表现我军在长征中面对强敌的围追堵截以及党内斗争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三大矛盾,团结奋斗,探索前进的主脉。使该剧的成功有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以长征精神拍《长征》”,这是该剧最终成功地走上荧屏,打动观众,实现其创作目的的主要原因。摄制组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道路拍摄《长征》,为了真实再现长征的悲壮,摄制组三次登上雪山,宿营在已达冰点的草地五十多个日夜,创造出了电视拍摄史上的一个个奇迹。该剧导演金韬执导过《波涛汹涌》等一批影视作品,唐国强则参与了电影《长征》的拍摄,他们认真策划,精心打磨。在海拔近五千米的雪山上,摄制组有人缺氧晕倒了,唐国强还要坚持重拍一场戏,他让两台大型鼓风机卷起如刀的雪粒对着他吹,冒着生命危险带头滑下雪山完成了毛泽东在雪山的这场戏。在草地上,年过半百的王伍福不用替身自己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为的是拍好说服张国焘北上的戏;扮演女红军的年轻演员穿着棉衣陷在冰浸肌骨的沼泽里,一遍又一遍地拍摄过草地的戏,没有一句怨言。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成就了《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