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分析 尽管电影与电视的相争己是龙虎头的事实,但把影视作为艺术的一个整体来观察,依然还是一个相同的整体。中国影视艺术的剧烈动荡还是在90年代,此前随着电视及其它媒介的改革发展,跃进的气势已经逼使电影开始改弦更张,娱乐大潮山雨欲来,但随着90年代大众文化的兴盛,娱乐高潮的迭起,电影和电视的一高扬一低迷的世纪现象已无可阻挡。于是,一方面,在世纪之交愈发临近的时候,感慨中国电影危机的声音愈发响亮,日渐增多的警醒呼告和忧虑之心拳拳可见,特别是人们对中国电影进入WTO后的状况作了“死而后生”的悲壮预言,令人惊心动魄;另一方面,对电视由兴盛而转入危机的预言也不时可见,对网络热潮给电视冲击的忧虑明显出现。我们都似乎默认了这样的事实:电影遇到了转折的关节口,电视的好日子也未必长远,于是拯救影视和原本批评影视的议论就混杂在一起。不过,无论批评还是期望,都是本质上对中国影视的期待热望。 然而,关涉的复杂问题太多,三言两语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对目前的状况,人们的反思和分析常常浅尝辄止,从哀叹者、忿忿者、极言者中考察,对待中国影视的态度似乎有明显的两类人:一是把自己划为局外人,评头品足,事不关己,毫无切肤之痛,甚至指桑骂槐,少了热切感;一是囿于行业利益,似乎热心十足,但不是商业味浓郁,把电影完全当机械的利润工具;就是不顾电影的生存条件,侈淡艺术或只重教化目的,弄得创作无所适从。我们谈论21世纪中国影视,首先应当明确是在分析和促进我们自己需要的艺术创造,它有强大的发展前景,是人民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无论生存境地和形态怎样变化,它必然将生存发展下去。同时,我们又必须既正视商业利益又面对大众文化弥漫的现实,把影视的发展和问题做综合认真的分析。为它在新世纪的旅程提供新的助力。也由此,才可以看清面向21世纪的影视艺术发展趋势与时代特点,才可能把面向新世纪的影视艺术教育作为一个事业来真正有针对性地作好。 由此谈到教育和影视教育,传统的教育就是书面教育,它是通过阅读、讲说方式来延续的。但时代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21世纪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是与时代特点相互关联的,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从文学到影视的交融,使阅读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应当说,20世纪就是传媒革命的飞跃时期,前所未有的传媒巨变,愈到世纪末愈发显得急促疾速,从早期的电影、电视,到现今时尚的电脑、多媒体、网络,加速度的变革显示着信息世界变化的匪夷所想,我们所习惯的几千年书籍文字传媒的传统,正被不断翻新的电子传媒遮蔽,传统的信息世界基础遭到猛烈动摇。归总这种变化的趋向,可以表述为:感官享受愈发明显。书籍阅读的静态消费被声画一体的动态消费所冲击,联想的阅读性质被直观的视听文化所影响改变。所以,书籍文化被音像消费所冲击。逐渐代替的大趋势是越来越显而易见。由此带来的文化观念变化则更为巨大。在21世纪,不可忽略的是:多元文化的消费内容必然形成,单一的文化指令遭到明显的质疑,人们更加趋近文化的融合,反对排他的狭隘文化限制。在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上也无可阻挡。首先,以电子视听文化为主导的消费将成为中心,人们离书报更远,书籍和报纸、杂志藉电子传媒包括网络而实现消费的趋向越来越常见,视觉阅读在足不出户中就可以实现;其次,信息资源的共享化,使地球村毫无秘密可言,个体可以瞬间掌握世界各个角落的大事小情,可以和不同的陌生人促膝相谈,任何人也可以在网络上随时造访自己,个体对多样群体与素昧平生的个体之间的交流将形成新的消费时尚。再有,阅读的分众、针对某一群体小众的阅读将更加明显,精英文化的发展势所必然。21世纪的影视艺术教育的新思路必须考虑上述背景才可能实现。 所以,21世纪影视艺术发展是在和传统矛盾角逐中展开的。判断新的影视艺术概念,需要从下述角度去关照思考: 1、综合化的交互性。21世纪的影视是明显走向综合化但又具有交互性,综合化指打破彼此界限和独特性,电影、电视、网络的结合,更不必说文学等的结合,使之在跨世纪的当口已经开始模糊界限,传统强调的电影优势未必就不是电视的优势,电视电影批量出现就是证明;电视手法的电影化(如MTV手法)也和电影手法的电视借鉴一样普遍被接受,网络介入电影、电视传播和电视大量介绍网络,电影对网络的诸多表现,已经使二者的亲近关系日益加深;网络的方式影响影视,影视的传播靠拢网络。这些综合化事态在新世纪只会加强而不可能减弱。 交互性的含义是指彼此交融但又不可代替,尽管人们担心电影消亡、电视被网络钳制、网络把影视一网打尽(包括资金和统治权等),但实际上电影、电视、网络依然是遵循自己的独特规律在运行发展。综合化只是相对的一些特征在消失,共同化因素增强,分工鸿沟部分填平,其本质是人的视野和文化角度在扩大。但细细考察,如同中国画的濡染晕化之中的特征支脉仍然清晰可见。只不过多方交互影响、此长彼消而已。比如电影的大众化倾向,使原本精粹的艺术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娱乐潮左右电影,电影更接近生活,但它还是保有自己的不同于电视的视听感染力。电视本能的接受电影的表现手法,在时空交接中丰富化。但它的家长里短的叙述依然不可消磨去,把小事抻长的电视本能不可能变为压缩时间的电影式精要,因为生存的商业性绝不可能答应。 综合化交互性对影视艺术教育的要求就带来新的问题,既要对各自艺术特点的分门别类的把握,又要对过于专业化的精雕细刻采取淡化态度,趋向彼此共同综合性的分析,才能适应时代心理要求。 2、私人化的公共性。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化主宰的新时代,一切事物可以在瞬间被周围所探知,地球村中无秘密,但个人却迫切需要隐藏自己,强调私人的不可侵犯性。于是明显的矛盾在扩展,掌握先进的网络的人们在隐藏自己的神秘感中与他人虚拟交往,网络却无所不包的网尽世间个人的秘密,影视更加看中个体的生活,但创作却试图把大众的种种情怀作为票房的依据。影视使个人感受放大为公共性,影视让明星个人成为众人偶像,流行靠影视而传播,任何个性瞬间成为大众性,如早期的街上流行红裙子到如今的满街韩式服装、松糕鞋等。当然我们可以说,艺术个性可以概括大众的情怀,但影视的镜头使个性瞬间成为流行泛滥。我们已经难得见到万人空巷的《渴望》现象,也没有了众口一词的习惯,但影视受众的广泛性使千万百姓蜂拥而看“小燕子”的情景仍在重演。影视具有使越是个人化的越成为公共化的条件,于是影视教育的文化批判就必不可少。教育者需要从现象中看到近忧远虑,比如电视荧屏充斥欢乐游戏和拉郎配的婚约游戏,固然值得嘉奖,因为百姓欢颜,但无聊的性状和虚假的本色却不能不剖析,把个别人的生活潇洒态度放大为千万人的人生行为处世态度是危险的。电影的凶杀暴力情节和电视的拳击游戏展示,满足了少数人的刺激,却不能不危及大众的精神生活。当电视培养起来的人们为酗酒而死的相声演员洛桑伤怀,为戴安娜号哭,为演技平平但一步戏火旺的刘丹之死如丧考妣时,我们有责任让观众看清极小的私人化感情俘获大众的隐忧,未必就不会比邪教的影响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