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影创作不景气,现实题材影片产量不多,历史片就更少了。在我印象里,似乎只有《秦颂》、《荆轲刺秦王》和《鸦片战争》有较大反响,褒贬皆有,毁誉并存。 也许因为电影毕竟是有时间限制的艺术,两部写秦始皇的影片尽管故事内容不同,角度各异,但都像剪影艺术,“剪”出了某些历史学家所谓的“千古一帝”嬴政的肖像。这肖像,自然是周晓文和陈凯歌心目中认为的样子。在不能不对创作者们认真艺术态度由衷尊敬的同时,也萌生几分忧虑:即他们尚未彻底摆脱多年来党八股主流史观束缚,自觉不自觉地便陷入了非艺术学的思维定势中。这直接导致其作品思想立意乏善可陈。 历史片不是电影化了的历史人物鉴定书,尤其不应搞成既有鉴定书的说明。曾几何时,沿袭政治权威对历史人物评价,在其划定范围进行诠释性构思,几成电影家不可逾越之雷池。但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前朝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臧否,总是以其自身统治意志及其倚为统治基础的统治集团利益得失为标准的。他们不可能站在老百姓立场褒贬历史和历史人物。当然,在特殊情况下,有时统治者也会搞些举措“适应”民众好恶,以彰其“明君”之誉。而骨子里却是出自怀柔统治策略的政治把戏。比如明代在北京阜内大街建了座规模可观的历代帝王庙,供奉的帝王中便没有秦始皇、隋炀帝等暴君昏君牌位,明亡清立,清代诸帝依然对这“帝王集中营”优礼有加,香火不绝。原因很简单,清代统治者为消融民族矛盾、稳固大清统治,就必须尊重汉民族历史,对其历代帝王顶礼崇祀。清代立国267年维护的东西,入民国便成颓砖败瓦破庙,那道理也很简单:帝制崩溃,民国共和,人心所向,就连本质上是搞封建专制独裁统治变种的各路土匪头子、大小军阀们,也都声称皇帝不是好东西。因为不如此,他们也就无法对抗中央政府而占山为王当地方土皇帝了。其后几十年间,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成为某种政治观念或政治权威个人观点的记录。历经多朝皇帝“政审”都未通过,始终未进入帝王殿堂崇祀的秦始皇至此境遇大变。 绕这么大圈子才回到“二秦”电影上来,无非想说明,再有本领的编导,如果创作伊始即先自结樊篱、依个别政治权威的观点而定历史人物是非,那是无法有创作个性可言的。《秦颂》、《荆轲刺秦王》不约而同,全都杜撰了基本不见史载的剧情故事及其人物纠葛;复又不约而同,全都避开了对嬴政集中体现所有封建帝王本质特性的揭示,看来绝非偶然。这两部“历史大片”展示的宏大历史景观画面场面,愈发削弱了按其题材人物本应具有的对荼毒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专制体制的批判精神。这也难怪有半吊子记者写文章说,“影片展示的不亚于兵马俑的古老中华文明令人叹为观止”之类了。英国曾拍过一部表现古罗马暴君荣辱兴亡的历史片《卡里古拉传》,片头即开宗明义出现发人深思的字幕:“一个人要是得到了全世界,却失去了自己的灵魂,会有什么样的归宿?”这引自《圣经》的格言警句,正是该片思想艺术焦点。这类以历史人物为主角的影片,要想拍得成功,剧作本身即应具有发人深思的哲理内涵。二《秦》显然未能臻此层次。 尽管以电脑技术为代表的当代高科技的不断进步,为电影艺术特别是对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拓展了不知多少新天地,但数码时代的来临,并不意味着电影艺术水涨船高。《鸦片战争》虽拍摄于90年代,且重叙了50年代名片《林则徐》中所表现的历史内容,但不论在剧作水平上还是在银幕形象塑造水平上,都看不出有多少超越。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丹所塑造的林则徐,在几十年后依然无法被新的林则徐所取代。剧作本身,似在商业片和艺术片之间摇摆着叙事,其结果(怒我直言)是不伦不类、非驴非马亦不像骡子。 古人谓作诗文,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电影剧作何尝例外?“意犹帅也”。《鸦片战争》的创作,未随时代嬗变去开掘题材蕴含的思想内涵,其弊,首在无令人耳目一新之立意。该片故事构思,依然在抗击西方列强侵略,昂扬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这样一些主旨层面盘旋。这些内容,当然应该表现。但与此同时,不应忽视的重要方面,则是对这屈辱历史一页的反思自责,对鸦片战争为什么单单在大清国发生的探究解析。 在我看来,鸦片荼毒中国,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在于清王朝封建专制体制以及从上到下的溃烂性通体腐败,在于鸦片成为贪官污吏主要财源,而禁毒竟成为繁殖愈来愈多贪官污吏的绝好温床。不知该片编导对史料的掌握是否只囿于官书文献,倘确如此,那就在相当程度上局限了构思立意天地。只举一条即可说明问题,近现代文史家马叙伦先生曾在其《石屋续沈》中记载,清宣宗(即道光帝)嗜鸦片烟,并说“宣宗之嗜鸦片,自不见于起居注”。(详见建文书店1949年版该书第39页)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也就可解开终道光一朝为何鸦片屡禁不绝的秘密了。似这样重要的材料,不知缘何未为《鸦片战争》编导注意? 《鸦片战争》中可喜可取处之一,也许在于多少把钦差大臣琦善的塑造,向历史本来面目靠近了些,没有沿袭老版影片,把一个清廷大吏弄成了提笼架鸟的花花太岁、漫画化的小丑。但即或如此,该片总体仍无甚新意,尤其是在主人公林则徐的塑造上,仍予人重塑金身感觉,虽灿灿耀目,却腾云驾雾。编导的识见,远远落在新一代史学家最新研究成果后面了,不止一部鸦片战争研究专著(尤其是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指出,多年来,我们对林则徐光环化了,“林则徐的思想被今人夸张了”。当历史人物变成某种民族精神的化身,成为为现实服务的角色后,几乎无一例外都要被披上神话化的彩披风。与此同时,真实的历史和鲜活的历史人物也就被歪曲消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