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92(2001)01-0094-06 一、观念问题梳理 探讨中国电影世纪之交的发展策略,不能不面对许多复杂因素,但最为重要的是观念问题,尤其是在大众文化弥漫的背景下,商业和艺术、思想意识形态和娱乐、传统体制和现实处境的诸种因素的冲撞,使民族电影业发展的问题日渐尖锐。我们必须正确看待中国电影生存发展面对的诸多矛盾,在商业主流的生存环境中张扬艺术的创新之路。 1.清理电影是产业、事业还是私业的问题。 我们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电影是什么的问题。产业的命题似乎是世界公认的,但长期以来,电影首先是一个和其他文化事业一样的“事业”,在管理体制上,事业的判断指标影响着电影的基本存在,所以,一个牵扯着社会公益事业的认识使电影承载着繁重的宣传任务和重大责任。在计划经济时代,电影美好地承担着这一美名,然后却经受不了市场经济的折磨。于是我们看到:对电影,国家首先看成事业(宣传教育责任),百姓却要注重私业(少花钱享受),行业则要产业(规模效应)但未必当事业(赔钱)。从单一的角度来看都没有太大的疑问,但电影却不堪折磨,自己溜边,成了产业、事业、私业都不讨好的角色。就产业而言,1999年电影产业滑坡,票房规模化减少收益;就事业而言,事业的成就在建国50周年的献礼片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艺术质量的评定却没有达到人们翘首以待的预期程度,作为吸引观众掏出腰包的愿望没有实现;就私业而言,百姓并没有蜂拥到影院,而是更为疏离电影,低于8亿的票房,在显然更少个人看电影的背景下相当值得忧虑。从实际来考虑,似乎国家应当首先看成事业进而操作成产业,但未必任何有助于提高宣扬国产影片事业感的好事都得到了支持,职位感似乎高于事业感;行业要产业化但应当作为文化事业来对待,但对于文化事业的责任感的衰退却比比皆是,经济感高于职业感;百姓需要少花钱看电影但更要艺术质量上乘的作品,人们更多在埋怨而更少对进入WTO后中国电影事业危机的认识…… 其实,划分产业、事业、私业只是一种说法,真正关键的是我们到底把电影当成了什么?囿于职业关系或行业利益谈论电影,在根本问题上无助于事业发展。我们已经到了无法避开中国电影生存危机的时刻,电影只有培植成为产业才能生存,但损坏一个事业,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中国电影就是“我们”的,无论是领导机关、产业行业还是观众个人,对任何有助于中国电影创作、生产、发展、研究、宣传、观赏的事都要作为分内之事来做,电影必须是产业,但对于成功者来说必须当作事业做好! 2.弄清电影、电视和新兴媒体的关系。 在怀疑电影生命力的舆论中,对电视和其他媒体取而代之的议论是较有市场的。到底它们对电影造成多大威胁,是不是电影只有束手就擒?这是一个需要辨析思考的问题。 首先,电影发展势头的全面低落是世纪现象,它恰好和电视以及其他媒体的出现是平行的,但实际上,这是和大众文化的全面进军相一致的,从愉悦人心的角度看,电视抑或网络都是技术时代大众传媒的不同标志。电影低落未必就是落伍,在不同国度,电影的起伏也是常见现象,比如早几年日本电影的陷入低谷而现在有一度复苏的迹象,但单纯就娱乐功能而言,电影低迷的原因和时代有某种关联。 其次,电视的出现的确对电影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随着电视业的兴盛,传统电影业的衰退似乎相伴随。在电视越发发达的时候,电影的危机也不期而来。随着网络时代的降临,电影的对手将愈来愈强大而难以抵挡。电影受电视及新媒体的冲击是显见的现象,但电视的冲击本质上是时代文化转型的冲击,扩大信息的需求和文化娱乐的需求是电视和网络时代的需要,这时媒体传播的意义代替了电影艺术感知的意义,所以,电视和新媒体的兴盛,电影的相对冷落便相互对应了。 再有,电影和电视等在本质上有较大的区别,它们的对抗竞争力取决于彼此多方面的优势和劣势:电影是公众场地的共有欣赏活动,带有仪式的某种正规性,艺术化的观赏是基本的要求,单一性的票价付出取决于家庭的生活水平高低,大工业的高额投入要求投入产出的环节复杂系统化,高科技的运用决定成本的不菲和视观的激动人心,而高技术的盗版又可能使其顷刻血本无归。相比起来,电视的包容面远为广阔,深究起来,方式的多样化和家庭化是电视优势的所在,而娱乐的更加自由化和个人化则又是网络的优势,比起看电影来自由无羁的观赏要求,是电视投合现代大众的要求所在,多项选择的可能又是电视等的长处,可以忽略不计的经济付出是投合将入小康的都市百姓的斤斤计较心理,迎合大众收视率的要求导致电视不断地翻新赶潮,造就了娱乐的注意中心,广告的支持使电视创作基本没有釜底抽薪的苦恼,没有必要规模盗版却有播放电影的便利,更使电视具有涵盖一切的可能,传统电影的确对抵御这样的冲击有难乎招架之感。 但电影就是电影,在和电视与其他媒体竞争中,他的生存空间并非完全丧失。应当明确,谈论三者关系的背景肯定是大众文化时代,中国电影远没有达到和电视传媒抗衡的程度,但决不意味着电影将被取代。传媒时代的电影只可能呈现阶段性和主题性的高扬,而不会始终昂扬,某个热潮将是其标志,更多的时候只有期待。现阶段电影无法和电视或网络新宠相比,它的生存与高峰必须做到主动制造,就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意识形态倡导的主题创造电影不是没有必要性。对于劣势的电影而言,主动营造和积极倡导都是赢得高潮的必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