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新旧世纪更替的历史当口,中国的改革与市场经济的步伐,大大加速了它自身现代化的进程,诚如一位中年文化学者所作的描述:“一个新的‘太平洋世纪’的雏形隐约闪现”(注:王宁:《全球化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化批评》,载于《文艺研究》1999年第4期。)。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却严重失衡,大陆影坛则陷于文化转型的历史性阵痛之中。特别是,面对“入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冲击,其生存境遇显得分外严峻,可谓:危机与生机并存,艰难与希望共生。 A.向市场转型:历史性的蚕蜕之痛 在80年代的历史血脉中,滚动着“实践”两个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精神导引下革故鼎新,回归电影本体,张扬艺术个性,迎来了中国电影前所罕见的兴盛时期;而在90年代的历史血脉中,则滚动着“市场化”三个字,作为一次历史/文化的演进,中国电影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正是顺应时代潮流而对既有的电影工业机制动大手术的文化转型,其深刻的意义在于,这是告别以计划经济为杠杆所支撑着的“政治本位论”封闭格局而获得自身解放的一种历史过程。但这一过程诚然是相当艰巨的,并且是不可一蹴而就的。当下正处在与市场接轨的初期,在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等不同层面上,则显著地呈现着某种市场的无序性、盲目性、非产业化运作、非良性文化循环等特征。将电影置诸中国经济改革深化的整体格局里,则显得十分不相称,电影行业改革的步子且进且退,甚至原地推磨,被人们视为“计划经济旧体制残留的最后一片绿洲”。直到“入世”的历史时钟敲响,电影业则难免因临雨绸缪而陷于窘迫之地。 自1993年初电影体制改革启动,打破了由中影公司独家垄断、统购统销的发行格局,赋予各制片厂家以直接面对市场的权力。到90年代后半期,又相继推出一些新的举措,有限度地扩大各制片厂家的自主投产权,并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电影,允诺其拥有相应的出品权,随之一些民营电影公司或独立制片企业也就应运而生。 从中国电影产业的结构性调整来看,由于对电影作为特殊文化商品的双重本性的重新确认,以大众娱乐性文化诉求为趋归,到90年代后期,主教化与主娱乐的影片来了个文化位置的大对调,形成一种新的结构比例:以大众娱乐型操作为特征的商业电影,约占全年总产量的70%,而以时代书写为特征的“主旋律”电影和以个人风格化书写为特征的艺术电影,则分别只占到20%、10%左右。这一结构性调整,意味着大众化的娱乐电影已在市场上攀升为主流,而政治权力对市场的控制则渐趋弱化,这无疑体现了一种历史的进步。 再就中国故事片年度产量而言,在1992年,曾达到新时期创纪录的高峰:167部,此后则逐年递减,1993年,154部;1994年,148部;1995年,146部。到了90年代后半期,更大幅度滑坡,1996年,107部;1997年,88部;1998年82部。直到99年,在向国庆五十周年献礼热潮推动下,仅国家专项拨款支持重点影片的资金即高达一亿多元(人民币),这才扼止了下滑,促使该年度电影产量回升达到102部。再以年度票房总收入来说,维护电影再生产的年度票房“生死线”是10.5亿,在1991年,据官方公布的数字,该年度总票房是23.6亿,此后逐年下滑,到1998年,仅收得14.4亿;而99年,虽产量初见回升,但该年度票房总收入却在“生死线”以下,不足9亿,较上一年总票房跌落幅度之大也是较为罕见的,不能不说,这一界临“生死线”以下的数字,在世纪更替之期,是含有一种相当严峻意味并闪烁着咄咄逼人的红灯警示性的。 B.“入世”挑战:文化守望与自救、自立、自强 新纪元的到来,升起的并非都是浪漫的霞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全球化的挑战,是迫在眉睫的。 关于全球化的概念,一般是指由市场力量推动一个开放的世界向前发展,随着“二战”后冷战的告终,全球化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一旦“入世”后,中国势将无可回避地融入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滔滔大潮之中。全球化对于经济竞争力较弱的中国以及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来说,诚然是一种大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危机四伏的陷阱。正如中年文化学者王宁所提出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它使得西方的(主要是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渗透到其他国家,在文化上出现趋同的现象,它模糊了原有的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征。”(注:王宁:《全球化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化批评》,载于《文艺研究》1999年第4期。)所谓全球化大趋势,就电影行业来说,主要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强势的全球性增长,“全球化”又将为属于弱势的电影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带来什么样的文化冲击与负面效应呢?这是耐人寻味并值得深长思之的。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1999年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称,美国大众文化(电影、音乐和电视)主导了世界,好莱坞影片的出口收入占美国出口总收入的比例,由1980年的30%增长至现在的50%。1998年,仅一部“爱情+海难”的《泰坦尼克号》影片,竟从全世界独揽18亿美元以上的票房,开电影史上的奇观。好莱坞电影霸权日益扩张,其在国外电影市场的占有率,欧洲为70%,中南美洲为80%,日本占50%;而美国从世界各国和地区进口电影的总和还不到3%,这显然属于一种以“文化霸权”兼并弱势国家和地区的非公平竞争的畸态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