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三、影视文化(狭义的)几个基本关系 由于广义的影视文化构成成分复杂,电影与电视之间既有交叉、共同点,又有各不相同的领域和范围,所以当我们对影视文化的几个基本关系进行表述的时候,应当就狭义的“影视文化”,即电影与电视共同、交叉的那一部分,即“影视艺术”领域来予以展开。 在“影视艺术”这一领域,存在着社会历史——影视艺术本体——受众三个方面的关系,即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多重关系。 (一)“社会历史”与“影视艺术本体”之关系 在影视艺术本体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上,体现为社会历史境况对影视艺术本体创造的制约,以及影视艺术本体对社会历史所承担的功能。 1.制约:社会历史境况的不同,对影视艺术本体创造带来了许多的制约。这种制约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物质层面的制约。社会历史经济发展的境况、物质财富积累的境况、科学技术水平的境况,都对影视艺术本体创造带来了直接的制约。如果社会整体的物质财富充裕,就有更多的余力投入影视艺术本体创造,就可能保证影视艺术的生产力大大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影视艺术本体创造制约更大。没有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就没有影视继续探索新形态、新形式、新样式的物质基础。事实上,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每一次大的飞跃都依仗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电视的生产制作与传输传送,从模拟到数字化,从原始直播到录播再到现代直播,从微波传送到卫星传送,每一次飞跃也都依仗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如果物质层面达不到一定水平,影视艺术的生产和传播必然受到很大制约。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第二,制度层面的制约。不论是大的社会制度,还是具体的生产和管理制度,都对影视艺术本体创造予以相当大的制约。在一种“惟利是图”的制度背景下,纵使影视艺术本体有多少创新的探索,也是很难有继续生存发展的空间的;在一种以社会效益为最大目标追求的制度背景下,纵使影视艺术本体有多么刺激、好看,有潜在票房价值或收视率,但假若导向上不符合要求,依然不会使其随意进入市场的。在以市场手段为主要特征的生产、管理制度背景下,影视艺术本体再有突破的艺术理念,也要遵循市场规则;在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的生产、管理制度背景下,影视艺术本体的运作,难免行政的干预和制约。 第三,观念层面的制约。特定社会境况中特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特定的信仰、道德、宗教、习俗等对影视艺术本体创造制约最大。如道德观念对于影视艺术本体的制约是极为显明的。在意大利影片《新天堂影院》中,我看到牧师作为电影审查官,专门负责掐掉影片中男女欢爱接吻的段落,因为这是当时那里的道德观念所不能接受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道德观念,对影视艺术本体创造给予的道德宽容度也是不同的,之所以有电影电视审查制度、电影电视分级制度,都体现了道德观念对影视艺术本体创造的制约。 需要指出的是,来自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的社会历史境况,对于影视艺术本体创造的制约,并不见得完全是单向的、同步的。也就是说,物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影视艺术生产与传播未必就一定发达。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历史上常常出现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那样。比如印度是个发展中的较为贫穷的国家,但其影视艺术本体创造能力,尤其是电影生产与传播能力却极强,是世界上有影响的电影大国,而沙特阿拉伯的情形则恰恰相反。 2.功能。与二者之间“制约”关系相对应的是影视艺术本体对社会历史所承担的功能。影视艺术本体在技术层面、形态层面、语言层面上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并无太多差异,但在对社会历史所承担的功能方面,却往往大相径庭。我们所说的影视“民族化”的题,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这“功能”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有人说,影视艺术无国界,是纯艺术,不应承担什么社会历史功能,这只是看到了影视艺术最表象的技艺层面。事实上,没有任何影视艺术本体可以脱离对社会历史功能的承担。不论是立足于主流文化,还是立足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不论是追求宣传教育,还是追求消遣娱乐,还是审美、认识与信息传播,影视艺术本体创造都在特定社会历史境况制约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着某些功能。因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人们对于艺术功能的理念,并不会因艺术生产类型、形式、方式、品种的变化而变化。具体的功能性内容、内涵可以在变,但其功能模式则往往很难变动。尽管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载道教化”内容不断在变化,但其功能模式却被承继下来,并影响着中国现代影视剧创作、生产与传播。 3.“超前”与“滞后”。 在社会历史与影视艺术本体之间,还存在着“超前”与“滞后”的关系。当社会历史境况发生较大变化,出现“超前”于影视艺术本体创造情形之时,影视艺术本体则处于相对“滞后”状态,便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以适应社会历史境况的变化。如在本世纪30年代初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中国社会上下抗日救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而此时中国电影的许多从业者(特别是经营电影的资本家们)还沉湎于“神怪”、“武打”、“言情”、“家庭恩怨”的电影生产观念,而一批爱国进步的文化人、电影人则纷纷站出来,用电影喊出了抗战救亡的最强音。再如在70年代末中国社会历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而电影本体观念却相对滞后,于是便有人提出解放思想,使“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改革思想。而当影视艺术本体创造出现“超前”于社会历史发展境况,而人们普遍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心理等还不能习惯、接受时,社会历史境况就相对“滞后”于影视艺术的本体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