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艺术的失落问题 世纪末的许多媒体现在敏感地意识到一个问题,即中国电影市场的支撑,不是艺术电影,不是纯无聊电影,而是具有一定观众兴趣点的娱乐电影。世纪之交中国电影应当考虑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电影要走出远别于以往的颓势,需要靠什么?当传媒在没有多少热点可以炒作喧闹的时候,不断聚焦的倒是关于冯小刚自豪的一句话:我觉得不是中国电影救了我,而是我救了国产电影(《文化月刊》2000、11月号)。中国电影是不是冯小刚救的不必当真,甚至中国电影需要什么来救也不必太较劲,但我们必须严肃考虑中国电影发展生存的必要条件,必须正视娱乐的旗帜与艺术的旗帜是否可以相安无事还是分庭而居? 前面已经分析了中国电影的商业因素与娱乐特性应当得到重视的理由,这里却要特别强调电影的艺术问题之严肃性。由于商业大潮滚滚而来,已经无可阻挡的导致对传统电影艺术纯正性的修正,人们对电影的艺术性鄙薄开始升格,不必说影院经营者对放映价值的判定是追随商业赢利的脚步,所谓“卖点”的强调;观赏者观片时登堂入室的选择是与对娱乐刺激因素的多寡苛求相关;就是许多创作者的首要考虑也是商业票房的有无,艺术与电影的疏离愈发明显。当得意洋洋的冯小刚评价获奖问题,对“奥斯卡”的价值是从能使获奖影片票房翻一番来肯定的,而谈到欧洲的“戛纳”等电影节时,是从“都没用,不能让你多卖一分钱”来贬斥的。显然,他对电影创作的评价标准是依循商业利益的,衡量的价值也是非艺术的。由此可以看出,艺术的全面退场和缺席,无疑是现代文化不可回避的难题,在相当成功的适应时潮并创作不俗之作的导演心中,艺术已然是如许地位,可见中国电影的艺术感从心底里被搁置已经达到理论与实践双重性失落的程度。 这里的恶性循环开始显现:没有多少艺术性的电影丧失了观众,观众更加远离为了吸引他们而拍摄的没有多少艺术性的电影。于是,艺术遭到玷污的恶果就开出了没有新鲜味的花。在电影中或者是艺术无从表现或者是艺术庸俗化。附带而生的残留是艺术创作的小众化的孤芳自赏。我们当然不愿中国电影留下艺术创造力衰竭的恶名,又要面对艺术市场化和边缘化的现实,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强调真正的艺术,加强世俗文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艺术纯洁性。 二、艺术的价值问题 实践证明,尽管市场和票房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创作,但放长眼光看,电影艺术的价值最终决定电影市场的价值,不是艺术应当远离电影,而是电影离不开艺术。梳理历史,举凡中国电影史上长存人们记忆中的经典之作,都是艺术的凝聚:诸如《神女》、《小玩意》、《渔光曲》、《春蚕》、《马路天使》、《万家灯火》、《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我这一辈子》、《祝福》、《林家铺子》、《青春之歌》、《早春二月》、《红旗谱》、《农奴》、《小兵张嘎》、《李双双》、《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城南旧事》、《邻居》、《黄土地》、《野山》、《芙蓉镇》、《人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青春祭》、《人鬼情》、《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等等,它们早已成为中国电影的标志性存在,提升着中国电影的整体价值。 而历史上电影的真正艺术价值也在市场价值中得到体现,如《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都呈现过当时创记录的连映不衰的盛况,甚至在好莱坞影片占绝对优势的背景下,国产影片能够击败对手,获得观众的青睐。一般而言,艺术高低肯定是支撑作品是否吸引观众的主要因素,优秀的电影也是在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后才得以实现其价值。这里敏感的问题,是对市场需求与艺术追求关系如何处理,实际上也就是长远利益与目前生存要求的关系。艺术价值当然不是短期的显现,它是人类美好追求的永恒性表现。但是,实际上最为优秀的作品总是得以和现实生活相呼应,所以,理所应当获得市场的良好回报。这时艺术价值是和市场价值同一的。 不过,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艺术的市场价值实现的确遇到了未必同步的现象,市场更受时尚的左右,人心波动打乱了传统的价值评价标尺,纯艺术的市场体现出现了紊乱调整的现象。于是,不少艺术价值高的作品一时半刻难以被观众认可,市场冷落艺术的故事不断发生。这一现象愈到世纪末愈显得明显。客观而论,这里的原因是双方面的:市场和大众文化需求的东西还需要时间的磨砺才有可能淘洗并更升华为精粹的艺术;而艺术适应转型文化的新鲜创造还难以一下显现出来。于是,市场所求的难免和“艺术”产生差距,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娱乐电影的泛滥和艺术的乏味也就难以避免;而艺术电影的不敷时代需要,艺术电影眼睁睁被市场冷落的状况也就在情理之中。电影艺术现在就处在历史转换的关口上,电影仍存,但“艺术”缺乏分量,造就了中国电影较为尴尬的局面。 必须明确,艺术具有长远的价值,如同市场具有决断的手段一样,承认市场选择的当下性,更要承认艺术的久远性。如果中国电影艺术还要在世界电影之林中傲然挺立,如果中国艺术电影还要在人类创造的各种艺术形式中占有自己的艺术地位,那么,加强而不是削弱艺术,就是十分必要的了。艺术使电影具有审美意义,从根本意义上说也是符合人类的内在精神追求的。 三、艺术的创造力问题 要发展新世纪的中国电影,首先要正视现实电影的状况。中国电影艺术的失落是逐渐显影的,伴随着时代文化的转换,艺术至高无上的地位逐渐滑落,不满的情调就笼罩在中国电影的上空。而强调电影商业性的人们又不恰当的贬低艺术的价值,一味高谈市场的主宰和商业性权威,似乎电影艺术的存在就是电影的坟墓,实际上恰恰是言过其实的理论加速了电影的低落。所以,中国电影的危机包括了多重因素,其中艺术创造力的危机是需要特别加以克服的危险。我们现在的一些电影被人诟病的原因,是陷在没有原创力的窠臼中,不是混混沌沌不好不坏,就是没有时代感和生机活力。未必创造者就对此自满自得,但得过且过的艺术要求确实不难看到,比如百姓所言的从一开始就知道结尾的老套情节,令人厌烦的宣教式的矛盾结构,枯燥的人物对话,假模假式的人物表现等等。要挽救颓丧的艺术传统,要使中国电影面对加入WTO后直接的世界竞争,必须加强对艺术创造能力的扶助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