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问题始终是我们讨论中国电影世纪之交策略的基点。在全球化时代,生存的要义不是维持,而是发展,没有发展的概念,缺乏前行的信念,个体的生存肯定是困难重重的。所以,对中国电影的判断和要求有一个基本点:只要是为促进中国电影发展的努力,以及取得的实绩都是值得赞扬的。尽管其中有各种复杂情况,但发展的标尺不应改变。面对现实,在研讨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现象中,有三个方面不容回避,一是主导倾向的社会电影地位,二是市场观念的娱乐电影评判,三是青年心态的艺术实验电影走向。本文重点探讨第一个方面,即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如何正确看待主流电影。 不妨从当前颇为热门的国产片《生死抉择》的奇异光彩说起。这部影片相当典型的引发了中国电影发展中关涉繁荣的一些核心问题,特别值得注意,这里牵连着艺术与市场、政治与艺术、票房与观众、特例与普泛规律、人心需求与政策宣传等关乎中国电影机制与市场的几对重要关系。在这一难得的实例中,中国电影面对WTO的长远之策与必要措施、中国电影发展中的长处与短处都可以细细分析。 一、电影的社会意义是决定影片价值的内在因素。《生死抉择》的社会轰动似乎是不期然的,探究原因,首先和影片本质内容相关。国企改革的艰难,是影片切近社会生活的基本背景,但影片没有成为克服困难的企业翻身的画片注脚;它的时代内容的现实反映是败家子吃空了大型国企,这又是尖锐时代矛盾的现实主义表现,但即便如此,好人坏人的模式依然没有成为影片约定俗成的框子;令观众始料不及的是市长、书记的矛盾一度剑拔弩张即将进入套路时,殊途同归的事业感和正义力量使他们成为更有法力的上级腐败势力的对立面,更具有生活广阔视野的时代弊病展现出来,观众的紧张随之加深;而工人们的不满和坚韧,艰难和忍从,更让我们感同身受,牵连起最为真实的当下改革时代的生活场景。毫无疑问,影片的魅力首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在人民群众对腐败积蓄了相当程度的抵触不满的情绪,生活困惑需要解答的时候,艺术适时包容了生活的内在要求加以反映,并且以相当的表现规模和深度再现时代,自然具有动人的魅力。 从《生死抉择》的轰动中不能不提出一个似乎被遗忘的老话题,艺术的内容具有什么价值。由于影片的特定意义,使我们得以拂去市场、商业等等时尚的遮蔽,重新认识作品内容意义的价值。实际上,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根本上是生活具有第一位的意义,由于大众文化的遮蔽性,人们似乎被潮流时尚、形式感所左右,往往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常理。浮躁的心态导致艺术内容的肤浅。从历史来看,出色的影片与社会生活源泉的关系是正比关系,而且在社会历史变动比较频繁的关口,常常有激动人心的现实之作。比如80年代初期,改革起步,常年社会矛盾敏感化,于是,《邻居》对知识分子以至社会百姓至关重要的房子问题、以及由此牵连的社会敏感的干群关系、后门现象、对上逢迎对下搪塞等现象的真切反映,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人到中年》对中年知识分子不堪心理与生理负担极限的动人表现,打动了千千万万百姓。《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对于开始击破封建束缚却还带着深重历史道德脚步的人们,是激起了五味俱全的感受的,关于爱的现实犹豫和历史悲剧的创痛,关于如何扫去旧的沉疴和创建新的健康人生情感,影片的表现都深刻动人,沉重的思索是整个社会共有的。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的直接现实是城乡交流的洪流,跨出门槛的人们徘徊在传统道德和新型生活理想的交锋中,《人生》的古典悲剧感和现实追求意识的矛盾,是时代赋予的真实存在,究竟是同情“痴心女子”道德规范还是赞同心比天高却“始乱终弃”的信念?影片深入触及转折时期的人心深处的隐忧,社会反响不言而喻。类似的直面生活的获奖优秀作品还有《老井》、《野山》等等。80年代是中国电影兴盛的高峰时期,现实主义潮流无疑是中流砥柱。创作的“文”与“质”的交相辉映是艺术成功的根本,而这一时期的经验证明,中国电影离开了对世道人心的呼应,渊源流长的优良传统就将散失殆尽。许多垃圾似的儿女情长的作品,热闹一时的娱乐闹剧,砍杀血腥的侠义(狭义)粗俗光影,之所以无聊乏味,不是缺乏手段,是没有人心的感应。在上海放映《生死抉择》时,当剧中省委第一书记宣布,对腐败分子“该抓的抓,该判的判……”观众突然伴着影片同声喊出“该杀的杀!”情绪达到高潮,此时,艺术与时代呼声共振,影片没有理由不被百姓喜欢。影片再一次证明,艺术只有呼应时代人心要求,才具有生命力,人们期待的新世纪中国电影必然是反映生活的优秀大气之作! 二、电影的票房奇迹完全有多种机遇可以造就。我们目前所面对的市场情境导致较为单一的判断思路,对于只认商业收益的人们,票房的涨落的奥妙似乎只在外国影片中寻找,对中国电影发展机会的研究根本没有兴趣。但时至今日,所谓进口分帐大片的票房也早不是万应灵丹,倒是一些国产片的票房有升华的余地。比如,冯小刚的贺岁片创造过持续的成功,是一种娱乐片市场运作的成功类型;《生死抉择》肯定将成为另一种成功的范例。以往,对于主旋律影片必须依靠政府行为持鄙薄态度的理论家,认定只有走市场检验的惟一通路,这种认识一般而言是不无道理。但中国电影面对的环境是复杂的,阻碍因素很多,在特定阶段,只要有利于优秀影片成长的措施,无论是什么,都有存在的理由。 过去的疑虑其实出在说教而无甚价值的宣传片过分推介造成了极深的误解。《生死抉择》的出现应当修正一些传统认识。从市场来看,《生死抉择》的票房表现是令人惊讶的,至9月之前,上映没几天全国已经洗印了340个拷贝,仍供不应求,排片已到10月份。北京首映当天105万票房,到8月29日每天票房达到110万,8月底北京总票房已达700万,并且以每天100万的速度攀升。造就票房轰动的不是娱乐片,却是现实题材片,这是少有的现象。而重要的是影片的收益和意识形态政策的契合与支持息息相关。于是,老话题又难免产生,有人认为《生死抉择》的兴旺仅仅是红头文件的集体票所致,不足为奇也不足为训。但一个国产影片的放映上座率天天达到70%以上的事实的确是令人深思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正视这样的事实:获得票房的方法与途径多样化毕竟不是坏事,好影片的推动因素无论是广告推介还是政府扶持,无论是口耳相传还是舆论评析都应当允许,只要实现了佳片的社会价值和商业的收益,遑论其它?在中国电影已经面对开放市场的强大外片冲击时,丢弃政府支持,听凭市场沉浮绝对不是良策。中国电影的票房应当用多种手段来促进,表现时代主流精神的创作更需要赢得各种机遇和多方支持,而主流渠道的扶持决不可以拒绝。既然电影的商业获利已经被认可,他种获利的可能性也一样是正道。多样化的时代需要多样化的观念,对于处在改革过渡时期的中国电影发展而言,没有发展的禁区。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在多少依靠团体票房取得收益的背后,难免导致一味依赖的侥幸,过去许多国产片的毛病就在于此,它们导致但凡团体票房就观众寥寥的尴尬局面。从《生死抉择》的热映中,需要特别警示的是,艺术内容的优异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