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界说 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或者说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属性是什么?目前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似乎还较模糊。而正确认识其内涵、属性,则是高等职业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依据,也是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必要前提。 应该说,当职业教育处于中等层次时,其概念是颇为清楚明确的,因为与之相对应的普通中等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素质培养的基础性教育和为继续升学作准备的升学教育,它与为直接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教育”在概念上显然泾渭分明。然而,当职业教育上升到高等层次、被冠以“高等职业教育”时,其概念就容易产生混淆或歧义了。例如,如果说高等职业教育是给受教育者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高等教育,那么这个“某种”是指哪些呢?事实上所有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都将直接从事“某种”职业,似乎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又例如,如果说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的要求培养人才,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和岗位针对性,那么高等师范教育直接培养中学各科教师,以及各科类教育中已获取学士甚至更高学位者的在职在岗进修,其培养、进修的职业指向和岗位针对性均极强,这些教育是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还是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呢?如此等等。这说明,仅从字面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内涵是不清楚的。 如何正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内涵、性质呢? (一)现实依据:社会职业岗位类型与层次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二字,无论其确切含义是什么,都说明这一教育与社会职业岗位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现代社会职业及岗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种类大大增多,而且复杂多变,智能要求不断提高。按其体力与智力的比例分,有纯体力劳动职业,体脑并用职业和纯脑力劳动职业,我们将着重分析后两类职业尤其是体脑并用职业。 这两类职业岗位可分为研究型与实际应用型。研究型中包含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岗位。实际应用型岗位则主要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的成果来解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具体实际问题,将研究成果向生产、流通、管理、社会服务等领域转移,使之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它们大多处于一、二、三产业的第一线。该类型职业岗位一般有初等、中等、较高和高等四个层次。其高层次岗位与研究型岗位尤其是应用研究岗位的工作有着若干交叉,包括研究、设计、决策管理等。其主要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多与某一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组成的系统、完整严密的学科群相对应或为之所覆盖。在岗位智能要求中,实际应用型岗位都需要具备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二者的比例随层次的变化而不同。 与实际应用型高层次岗位相比,较高层次岗位中有一些岗位需要有某一比较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为基础,或者说其知识与能力结构基本与某一系统、完整的学科相对应或为之所覆盖(例如医士级医护岗位、初级中学教育岗位等);然而大量的岗位却并非如此。它们或者需要的是经切割重组的多种学科尤其是应用性学科的知识和大量尚未形成学科的应用性知识,以及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操作技能、技艺、技巧(例如建筑施工管理、服装设计、商务秘书、美容等);或则虽需某一二个主干学科知识,但其应用性成份多于理论性成份,且对应的技能的掌握,其要求要高于对知识的掌握(例如机电一体性岗位等)。总之,这些岗位既是实际应用型岗位中的较高层次,又是非系统学科性的。它们大量存在于各类产业中,尤其是第二产业的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中。我们说,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就是特指这些职业、这些岗位。 (二)历史溯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演变 为什么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的应是实际应用型中较高层次的、非系统学科性的职业岗位呢?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在中等职业教育。近代中等职业教育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它是大工业机器生产的产物。 本世纪初中国也确立了职业教育体制。当时把进行职业教育的学堂称为实业学堂。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公布《实业学校令》,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必须之知识技能为目的。1917年5月黄炎培等教育界和实业界人士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将实业教育正式改名为“职业教育”(如前所述,因与普通中等教育相对应,故不会产生概念上的歧义)。该社章程提出的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转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华职业教育社”) 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表明,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各具体的生产、服务岗位(即实际应用型的初、中等层次职业岗位)培养具有中等文化水平和职业知识、操作技能的熟练的技术劳动者和中级技术人才。相对于素质教育和升学教育而言,其“职业”即“就业”之意,且所就之业是一种特定的“职业”。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中等职业教育所面对的这些中等层次应用型岗位不断上移,并使教育体系发生变化,产生两种情况:其一是转轨性上移。许多逐渐发展成系统学科和学术含量渐增的岗位不断被洪堡的学术教育系统所吸纳,成为其服务的对象。需要指出,与教育、医疗类职业岗位相对应的师范教育和医学教育,虽然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但因其很早便与职业教育并行发展、自成体系、且均针对“人”本身而形成的复杂性和系统学科性,故同样被学术教育系统所吸纳。其二是承接性上移。一方面原有的中等层次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新的没有完整的学科与之对应而职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又较高的职业岗位也在不断涌现,从而使应用型较高层次职业岗位激增。这就促使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产生延伸和高移,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产生了中学后职业教育即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