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笔者参加了北京市几所重点职业高中(含职业中专)的教学视导活动,对这些学校的基本情况、硬件软件、成就问题等有了概括的了解。同时,也发现前进中的职业高中还有一些亟待研究和改进的问题。譬如:应进一步探索职业教育的规律,突出职教特色;要解决部分专业师资紧缺和教师业务素质急需提高的问题;教学计划应进一步完善,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制、课时安排等有待于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足;教学管理的功效应进一步发挥等。面对这些问题,职业高中、特别是重点职业高中,要适应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要办全国“一流的”、“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职业教育,争取多一些跻身于国家级重点职高的行列,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深入、扎实地“练好内功”。 一、进一步探索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职业高中大多是从普通学校演变或合并调整而成。继承和发扬普通教育优良的教学传统和成功经验值得提倡,但不能完全照搬普教模式,必须从学历教育和学科知识教育的框架中摆脱出来。要紧紧把握现代事业教育的特点,如“服务经济的直接性、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形式方法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社会联系的广泛性等。《纲要》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要实行“双证书制”,即职业高中既要取得职业高中的毕业证书,又要获得职业任职资格——技术等级证书。根据我国教育总体发展的“低重心”原则以及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初中后分流”为主的精神,职高生的培养目标应主要不是获得具有普通高中学识水平的高中学历,而是要符合某种职业或岗位、工种的资格要求。职业高中应该在培养职业素质、获得职业资格上做好文章。 1、职业高中在合理设置专业的基础上,要对不同的专业确定培养目标。北京市职业高中主要是为第三产业培养一线操作人员或维系生产运转的技术管理人员,各专业培养目标的界定应以行业工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和任职资格标准为出发点的归宿。各地区、各行业劳务市场的生产技术水准及其对人才类型的要求不尽相同,职业高中在专业培养规格上也应多种多样。目前,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一般比较笼统,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为此应根据市场需求,把各专业的人才规格具体化,这样既利于“适销对路”,又便于教学实施。要较详细地制定各个专业的素质、能力和任职资格要求。细化培养目标的关键问题,在于行业、企业的积极支持及其自觉的参与行为,这是“产教结合”的深层要求。 2、培养跨世纪的适用型人才,必须把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都应逐步落实以能力为本的指导思想,体现职业性特性,各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对不同的专业进行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验。 3、当今国外流行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劳工组织的“MES”、加拿大的“CBE”等理论与实践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譬如“CBE-DACUN”理论,是一种以胜任职业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它把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并通过对职业的专项能力(一个学习模块)、综合能力(6-30个专项能力)、职业能力(8-12个综合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企业和学校密切合作,确立岗位工作的能力要求并开发相应的课程模块……目前,我市一些学校正在进行有益的“借鉴而不套用”的个性化探索。 二、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 课程的总体规划在教学体系中居中心地位,它把学校师生的教与学有机地组织起来,能否出质量、出效益,关键取决于教与学的内容和形式。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1、合理配置政治课、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实习五种课型的权重比例。国家教委和北京市教育局都根据职业高中的专业类型规定了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的不同比重。各职高校应以此为指导,并根据学生定向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程度的不同确定各类课的比例安排,要避免各种倚轻倚重的现象。政治课不可以削弱,且要注重实效性,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纪律教育,并通过各种“氛围”来渗透。文化课的目的在于打好知识基础,应融基础性、知识智能综合性、实用性为一体,切实为专业课服务。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作为学生获取职业能力的主渠道是重中之重,理论基础要宽厚,专业技能要扎实、熟练。应把实践性强的专业课作为主干,并可以适当分段、相对完整、互相衔接。实习课应适当增加,要把教学实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是领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最佳途径。以上五种类型的课程应在突出主课之外,保证学科之间、活动之间的联系。 2、职高的课程应朝着整合型、基础型和开放型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在设课中,应处理好单一学科与综合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简单技能与复杂技能的关系。培养跨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应侧重于后者而非前者。应尽可能开设一些智能价值高、综合性强又实用的课程,如职业高中学习方法;外语和计算机作为现代认知工具,其课程必须加强。